第二百六十一章 帝国(二十四)(第 2 / 4 页)
世家通过察举制结党营私。
党锢之争,有很大的原因便是因为这察举制。
你作为举荐人,你举荐一个人当官了,你便是他的老师,你吩咐他的事情他能不做吗?
于是乎,这便形成了一个党派雏形。
世家根深蒂固的关系网,有很大关系便是因为这察举制。
这也是曹操不得不颁布招贤令的原因。
不是他手下没有人才用,而是这个人才他不敢用。
朝堂之上,过半的臣子对着曹冲行礼,下跪,就像是无声的抗争一般。
可惜
本宫连之前修路的事情都没有妥协,在科举制上,他又如何会妥协。
对于科举制的作用,或者说是世家宗亲的用心,曹冲是再理解不过的事情了。
在思索一会儿之后,曹冲的话也是缓缓说出来了。
“建安十五年,父王颁布《求贤令》。
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去岁,父王颁布《举士令》。
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稍微停顿了一下,曹冲的话继续说了出来。
“父王二令,通篇便在求才,不问品德,若真求品德,天下贤才将损近半。”
荀衍早知道曹冲会如此说,马上问道:“若无德之人为官,岂会将百姓视作骨肉?岂会忠心于大王与殿下?只有德才兼备之人,为官方能内修品德,外理民风,为大王与殿下计。”
呵呵。
话还说的挺好听的。
但曹冲可没有被荀衍的一番话说服,嘴角反而是露出了冷笑之色。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
党锢之争,有很大的原因便是因为这察举制。
你作为举荐人,你举荐一个人当官了,你便是他的老师,你吩咐他的事情他能不做吗?
于是乎,这便形成了一个党派雏形。
世家根深蒂固的关系网,有很大关系便是因为这察举制。
这也是曹操不得不颁布招贤令的原因。
不是他手下没有人才用,而是这个人才他不敢用。
朝堂之上,过半的臣子对着曹冲行礼,下跪,就像是无声的抗争一般。
可惜
本宫连之前修路的事情都没有妥协,在科举制上,他又如何会妥协。
对于科举制的作用,或者说是世家宗亲的用心,曹冲是再理解不过的事情了。
在思索一会儿之后,曹冲的话也是缓缓说出来了。
“建安十五年,父王颁布《求贤令》。
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去岁,父王颁布《举士令》。
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稍微停顿了一下,曹冲的话继续说了出来。
“父王二令,通篇便在求才,不问品德,若真求品德,天下贤才将损近半。”
荀衍早知道曹冲会如此说,马上问道:“若无德之人为官,岂会将百姓视作骨肉?岂会忠心于大王与殿下?只有德才兼备之人,为官方能内修品德,外理民风,为大王与殿下计。”
呵呵。
话还说的挺好听的。
但曹冲可没有被荀衍的一番话说服,嘴角反而是露出了冷笑之色。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