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廿四)(第 6 / 9 页)
下减吧。
    这些数据对大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顺就算有“先知”,就算用硝石硫酸磷酸盐等作氮磷钾肥搞试验田……
    真要工业化追到1913年弗里茨·哈珀搓化肥厂的水平,或者说工业化生产的水平,那纯粹就是扯犊子。
    不可能。
    当然,说找群工匠,搓个简单的、不计成本的发电机什么的,那难度不大。
    可说搞什么化肥厂,照着100年走吧。
    当然,农业技术并不是只靠化肥,还得水利、良种、科学种植等等、等等。
    但化肥肯定是关键一环。
    意思也就是说,刘玉用硝石之类的天然“化肥”,给大顺画了个大饼。或者说,化了一个工业化就是美好未来的大饼。
    但实际上,他自己都知道,工业化不是一个“先知”就能完成的。几十年内也不可能出现。
    所以,实际上也就剩下了现实里的唯一选项——移民,垦殖。
    西欧的农业革命,在大顺,不是革命,是倒退。至少在此时,可以百分百的确定,就是倒退。
    大顺这边会种地的,若赶上运气“好”,黄河泛滥之后留下的淤土,主粮亩产其实可以超越1910年的法国小麦平均亩产的——最简单的,小麦和豌豆套种,加两年三熟算平均。
    也即是说,西欧式的农业革命对大顺而言纯粹没卵用;而工业革命,就算追到1910年,耕地亩产也就那样;除非憋到追平1913年的德国水平,那纯粹扯王八犊子,至少三四十年内没戏,真要追到1913年德国的水平就太吓人了。
    换句话说,若不移民垦殖,就算全面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顺的粮食,还是不够吃。
    而粮食不够吃、人口滋生的巨大“绝望”感,也就更容易理解的——换句话说,大顺如果在内部,现在就算彻底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大顺仍然要面临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况且,那些人“绝望”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啥叫第一次工业革命。
    的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是,纺织厂能搓出来馒头不?钢铁厂能搓出来大米饭不?
    如果不能,那么对于大顺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就没那么大——我已经是棉布产量世界第一了、我已经逼到欧洲各种出行政命令玩埋汰的了,那么主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到底在哪?
    这个问题,刘玉的那套工商业的扭曲理论,给了大顺这群人一个答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