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九三年(廿四)(第 5 / 9 页)
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豌豆,第三年休耕,第四年再种小麦。
    诺福克轮作制,是农业革命之后的。
    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芜菁(就高鹗瞎鸡儿续的林妹妹吃的那种大头菜,芥菜疙瘩的亲戚),第三年种大麦或者小麦,第四年中驴喜豆。
    也就是说,在诺福克轮作制下,小麦在1860年的平均英亩产,是1500斤,折合亩产大约是250斤——英国既不是两年三熟,也不是一年两熟,更不是一年三熟。
    这样算来,1860年的英国,主粮——芜菁不是不能吃,但谁把芥菜疙瘩当主食——的年均亩产,也就125斤。
    当然,可能1860年还是有点“不发达”。
    那1900年,法国小麦每公顷平均亩产18HL,奇葩单位,HL是百升。按照76公斤每百升的小麦最低密度制粉标准,亦即大约换算为每公顷2736斤。
    一公顷,是15亩。
    换算可得,平均亩产小麦182斤。
    作为左证,考虑到可能单位算错了,另一个数据,是【1910年,巴黎盆地的小麦,每公顷产24公担,是平均亩产的大约两倍】。
    这个公担是200斤,这个很标准不用换算;而公顷公担什么的,都是米突制,法革之后最先搞得一套公制单位,以水和地球子午线做标准的无宗教和文化冲突的单位,这个公顷也很标准。
    由此换算。
    24乘200再除以15约为320斤。
    基本可以和前面的平均亩产182斤相互印证。
    也即,1910年,一战马上开打了,飞机都飞天上去了,法国的小麦平均亩产,也就180来斤。
    嗯……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如果拿数据来看,也就那么回事。
    但如果把“农业革命”、“科技革命”、“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抽象为一种标签化的东西,打入思想中,那就会犯很多很多的“标签化思维臆想”的错误。
    一旦标签化,就会产生诸多错误的想法:标签化,然后臆想那时候欧洲马上都要打一战了,这亩产不得好几百斤?
    去掉标签化,就会发现非常吓人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按照法国1910年的小麦亩产来算,就大顺此时的人口、此时的耕地……
    真要是搞什么诺福克四轮制、搞什么圈地运动搞畜牧业、搞什么今年种埋明年种草养牛马……
    大顺要是全国就这个鸡儿水平,照着一亿人的人口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