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期待(第 4 / 7 页)
呵呵,想多了。
    准确地说,是对那一代人很友好。可是对九十年代,以及之后三十年的日本年轻一代来说,就是噩梦。
    不要去和那些签订了终身聘用制合同的老一辈去比,他们幸运的时候,年轻人还在上小学呢!还在娘胎里呢!
    等年轻一代步入社会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原地踏步了,企业对人才需求下降。而有冲劲,能干事儿的年轻人又进不来,进来也要熬资历由老员工说了算。
    对年轻人来说,更可怕的是,企业也不傻,日本政府更不傻,都一棒子打回原形了,谁还给你终身聘用制?继续养大爷?
    与终身聘用并行的,还有一个“派遣员工”,其实就是临时工。
    也就是说,九十年代之后的年轻人几乎拿不到终身合同,都是临时工。
    而且,这个临时工和中国的临时工还不一样,可不光是用来背锅的。
    法律规定,个别工种的临时工,在同一企业的工作年限不能超过三年。
    也就是说,不管你干的好不好,三年滚蛋!
    而且,临时工的酬劳平均只有老员工的60%。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工作,拿着老员工60%的工资,没地位,没权益,三年滚蛋。
    你要是日本年轻人,你还有工作的欲望吗?
    于是,所谓的低欲社会、宅文化就此萌生,不断壮大。
    这其中虽然也有别的成因,但是终身聘用制也是无法忽视的诱因之一。
    再换到企业视角,一个企业里50%的终生员工,不愁未来,拿着高工资,高福利,慢效率。
    另外50%是临时工,虽然年轻,效率高,可是没欲望,更没有话语权,逐渐的就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
    所以,如果你放眼日本企业,他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固执。
    无论哪个行业,极为固执。
    二是,吃老本。
    所有日本领先的行业,都是八十年代辉煌的延续和深层次耕耘。
    三是,反应慢,对新技术、新方向不太敏感,给人感觉总是慢半拍。
    好了,背景就是这么个背景。
    按理来说,没人会惦记佳能和尼康,日本人也不会卖。
    但是,偏偏碰到了鲍尔森和齐磊,为什么他们俩敢买呢?而且欲望很足?
    第一,他们需要一个靠谱的光刻机企业来挖euvllc的墙角。
    第二,单论在半导体、智能机上的底蕴,鲍尔森阵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