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二桃杀三士(第 2 / 3 页)
儿子也都擅长书法,就连后面很奇葩的绿帽带的很高兴的李显也是个诗人。
    公主读的也是文史。古往今来,多少权谋,最后都化为史书薄薄一句,后人只能分析揣测历史原貌。
    “公主在看那段史书。”
    “不过是随便翻翻。”
    “公主不如和相公我分享一下读书心得,我们多交流交流。”
    “晏子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你可听过。”
    春秋时期,尚武,武人重名兄义,晏子准备二桃,赏赐给三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功劳多的吃桃,两人先说了功劳,吃了桃子,第三人大怒,前面二人羞愧自杀,另一人亦罪已羞愧自杀。
    “朝堂之上,波谲云诡,斗智斗勇,纷争不息。晏子棋高一着,兵不血刃,轻松除去了政敌。”沈三问向来只看结果,是晏子赢了。
    公主摇摇头,“晏子是周公,还是王莽?”
    周公和王莽,这都是圣人啊。只是一个有始有终,一个晚节不保。
    晏子应当是周公吧,可是公主这么问的意思明明说晏子是王莽。
    “晏子把持朝政,齐景公只能昏庸度日,甚至《晏子春秋》便有齐景公自嘲自己有名无实之句。”
    “不是齐景公本就昏庸吗?”
    “真正的忠臣不会留下一部晏子春秋,记录自己从政的每一步,将自己塑造成智慧的化身,将国君做为对照,写成一个不能任贤任能,听信谗言,不仁不义的君王。
    任何君王也都不可能容得下如此编排自己的史书。
    齐景公作为一个窃国上位的皇帝,如果手握实权,更加不可能任人摆布,事事纳谏,容忍晏子一再挑衅。齐景公果真好色贪杯,能为一匹马杀无辜之人,怎可能每每听晏子谏言点头称颂,愧而纳谏。
    再则,孔子学说乃是君臣之道,孔子受各国礼遇,虽因战乱不能施行,却能收弟子三千人,至齐国恐为人迫害逃走,是谁不愿意守君臣之道?只有大臣专权的国家才会驱逐孔子。
    至于二桃杀三士。
    春秋重名,晏子广受赞许,占据大义。三士许是齐景公欲夺回权柄,为晏子所知,晏子于齐景公面前除之,何等嚣张。或许是齐景公皇位来路不正,三士意欲扶持新君王,晏子恐大权旁落,替景公除之。
    诸葛亮柄守礼教君君臣臣之道,赤胆忠臣,却对晏子呲之以鼻。游历三士冢曾作诗,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对于晏子的不屑,溢于言表,可见与我所想,应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