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256节(第 1 / 5 页)
    苗利民曾是他们村里学历最高的人,在全村连小学生都没几个的时候,他娘和大姐省吃俭用,供他念完小学,又念简易师范。
    原想着读完了师范,就回村里教书,没想到土改以后,乡里大招能识文断字,有文化的干部,他被大姐往前推着,推去了乡政府工作。
    这些年干部的文化越来越高,他这个简易师范毕业的干部已经不算什么了,县委里最差的也是初中毕业生,大多是中专和高中生,甚至还有像宋恂这样的大学生。
    苗利民被一茬一茬高学历的年轻人比着,也很有紧迫感,早就想找个进修的机会充充电了。
    “三舅,听说你们县处班今年开了经济学的课程?经济学的课安排在上午还是下午啊?”宋恂问。
    “每周有两节,都在晚上,六点半到八点。”
    苗利民对这个经济学的课是很感兴趣的,三中全会以后的几个月里,在地区和县里,光是经济研讨会就开了好几轮。
    不过,他们这一代的基层干部,很多都是只懂政治不懂经济的。
    像地委袁书记那样科班出身的经济专业的干部,简直是凤毛麟角。
    党校就是针对这种现象,顺应时事,为县处班的干部们开设了经济课。
    不懂经济学,不懂经济运行规律的干部,无法适应新的历史形势。
    宋恂记下了上课时间和地点后,跟学校申请了经济学的旁听证,每周抽出两晚的时间去县处轮训班上课。
    上次袁书记跟他说过理论进修班的毕业去向后,宋恂就一直在琢磨想个什么办法避免以后一直搞理论研究。
    县处班的经济学课程,很可能会是一个突破口。
    *
    这天晚上刚下了课,宋恂便被苗利民喊住了。
    “你先别忙着回去,咱们到招待所去一趟,你老丈人来了!”
    “……”宋恂一愣,诧异地问,“我爹来了怎么不跟我们提前说一声?”
    “他临时上来的,给你打电话,你没在宿舍。就把电话打到了我那里,据说是有个大事想让咱们帮忙拿个主意。”
    项英雄被安排在党校的招待所里,见到宋恂和苗利民进门,便开门见山地说了自己这次突然到省城来的原因。
    “小宋,利民,你们说,把队里的渔船承包给个人,可不可行?”
    苗利民的晚饭有点吃咸了,正端着缸子咕咚咕咚灌水,便听到了姐夫的问话,一口水呛进气管,险些咳去半条命。
    他摸一把下巴上的水渍说:“你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