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反派有难同当之后 第151节(第 3 / 4 页)
,细细盘算下来,然后都是属于南梁皇帝一派的。
    这就不是巧合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摄政王有御人和识人之能。
    这等风雨飘摇的复杂环境之下,能御人识人,安排统军人选不单单考虑能力,还把其底线放在相同考虑的第一位,说明这个人心里很会权衡轻重,并且很会审时度势。
    原来,南梁朝堂里皇帝和摄政王并大,小皇帝能逼迫摄政王并夺得一半的权力,小皇帝的能耐也是被人普遍认可的。世人都认为南梁皇帝和摄政王各有千秋处于一个同等能力的水平上。
    沈鉴云原本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那夜细细盘算过后,单凭那一点,这南梁摄政王立时就比小皇帝胜了不止一筹!
    好啊,来得好,和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聪明人比打交道,那可比蠢人容易太多了。
    几乎是马上,一个可行度极高的破局之策就在沈鉴云心里油然而生。
    沈鉴云退后一步,拱手锵声:“殿下,请封虞长治为南王,掌平都至庐陵之地!”
    平都,是现在的南梁都城,而平都至庐陵之地,即目前南梁最繁庶的区域之一,足足占据目前南梁四分之一的疆域!
    说是封王,但这么大的封地,一定程度等于国中国,让南梁勋贵和皇室得以遗留至新朝。
    换了从前,赵徵肯定不愿意的。
    不管是皇帝,还是赵徵,谁也没想过,谁也不会肯,在大魏占尽优势必能灭了南梁的情况下,不管情感和理智上,两人谁也不会允许前朝残留下来!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现在想快,想立即结束南征,想立即翻盘逆转皇帝此刻的优势,进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提前分裂,打皇帝一个猝手不及!
    只能做出一定的退让。
    现在时机也刚刚好,梁朝就算再怎么顶也无法改写被灭的下场了,最多也就坚持得就久一点而已,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
    摄政王显然是个明眼人。
    并且,他还是个很能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明眼人。
    更重要的是,摄政王掌权多年,现在足有一半的南梁实际掌握在他的手里,其中包括军队和疆域。
    ——大江南岸现在还布防着南梁将近二十万的精锐兵马,为的防备赵徵留下的那一半山南军。
    这二十万兵马都是摄政王阵营的。
    ——而大江南岸这一大片数十个州的广袤土地,其实是摄政王的实际掌控区域。
    小皇帝到底登基晚,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