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77节(第 3 / 5 页)
,科举曾经试着分满汉两榜。所以大清历史经历了112次科举,但有114个状元。
    但那两次满汉分榜,遇到了极其严重的尴尬——满人参加科举的人数连榜都填不齐,大部分人能把字句写通顺就算优秀。
    其实那两次满人状元可能确实有些真才实学,但被参加这两榜的满人废物拖累,他们的状元含金量也变得极其低。
    顺治本想让满人中多出些厉害的读书人,来宣扬满人学问也不错。结果起了反效果。
    于是只两期满汉分榜之后,这政策就停了。
    之后满蒙只是给额外录取名额,不占用原本科举名额。放榜时,与其他汉人学子同榜排名。
    然后,皇帝又跟挽尊似的,声称为了预防徇私舞弊,减轻满汉矛盾,“满不点元”,满人原则上不为状元,不入一甲。
    不仅如此,若是康熙遇见特别优秀的旗人学子,还会故意压对方名次,将其压在三甲,然后迅速重用。
    比如后面那个二十九岁就当封疆大吏的年羹尧。
    也不知道康熙为何有这重用旗人,非得压对方科举名次的习惯。胤礽只能说,汗阿玛自有他的考量,作为太子,他要学的还很多。
    唯一例外就是纳兰性德。康熙看来看去,委委屈屈给了纳兰性德一个二甲第七的好名次,回头还和胤礽说,他怕压得太低,天下人会笑话他不通文墨。
    胤礽安慰康熙,汗阿玛您真是棒棒哦,把状元压到二甲第七,可真是太委屈您了。
    于是纳兰性德以及后续许多满人勋贵想要大学、科举双魁首的梦想,就这么无情地被康熙咔擦了。
    胤礽不知道说什么好。
    最开始这“满不点元”,是皇帝自欺欺人的挽尊。但现在满人中也有能干人了,放开了不好吗?
    可能他汗阿玛还是心虚吧,认为点了旗人的一甲,会引起天下汉人读书人的争论,索性直接压旗人名次了。
    反正最后重用谁,还不是他这个皇帝说了算。
    至于那些旗人也想要个好名次……做人要实在,别那么虚荣。(此处当有纳兰性德吐血的声音。)
    法海和满保本来也会被康熙压到三甲,还是胤礽好说歹说,才让康熙勉为其难让其留在了二甲。
    胤礽认为,法海、满保、高其倬三人既然已经隐隐成为这一榜进士的领头人,若科举名次太低,恐怕不能服众。
    虽说满人不在乎,但对汉人而言,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的含金量十分不同。
    清晚期的曾国藩最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