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2(第 1 / 3 页)
    读
    物, 她都感兴趣, 是个名副其实的 “书迷”。
    这种习惯也影响到了冬娃。
    他跟着娘一起看书,对少儿读物特别感兴趣。虽然认得字不多, 可掰着字典连
    蒙带猜的也能看下来,实在不明白的就问娘。
    只是,这初中生可了不得。
    翠翠能顺利考过吗?
    要知道在镇子上,高小毕业生就可以当业余教员了。夜校里,那几位按照“快
    速识字法”给学员们扫盲的,就是高小毕业生。
    对此,凤芝压力颇大。
    看看翠翠从来没去听过课,就敢报考初中?
    而她跟着学了那么久,就连高小还没毕业呢。
    二人分别进了考场。
    对徐甜甜来说,这种考试只是小菜一碟。
    三场考试下来,交卷最早的就是她。她倒是想低调一点,可教室里实在是太冷
    了,考生又少,还是早点交卷回家暖和一下才好。
    考试结束后,她一阵感慨。
    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扫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全民动员——“发动识字的人,去教不识字的人”,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学校教
    员,无论是高小以上的学生还是国家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成了业余教员,使扫
    盲队伍不断壮大。
    而从农闲时节的“识字班”到乡镇以上的“夜校”,都是免费的。
    这项义务教育制度从解放初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下去。
    也因为这项制度的落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脱盲”率很高。只要想读书,
    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去夜校免费听课,没有任何条件限制。而教员们白天在学校
    里上课,晚上去夜校代课,更是任劳任怨。
    对五六十年代教育普及的落实,唯有赞叹。
    解放前,读书只是少数人的权利,农村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解放
    后,不过短短几年,农村青年中的“脱盲率”却高达70%。
    尤其是对广大的农村妇女来说,第一次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扫盲”之后,不
    仅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而且还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这就是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政府却搞了那么多年的义务教育。
    反倒是八.九十年代,在所谓的“教育改革”之后,义务教育却变成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