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节(此节枯燥,可以不看)(第 5 / 12 页)
就是稳定当前的官制,实现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所以儒家的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主张的君主集权,已经对社稷稳定形成了威胁,朝廷必须起用一种新儒学作为国策基础,从而稳定和巩固现行制度,并保证此制能长久延续下去。
    黄老之学根据天与地各有固定位置(天上地下)和阴阳二气的对立冲突中
    “阳主阴次,阳动阴静”的特点,提出了尊卑有序,贵贱有位,等级有别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
    这一点和儒家
    “有德者受天命为天子”的观点截然不同。例如孝景皇帝时,《诗》博士辕固与道家黄生曾就汤武除桀纣的问题展开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汤武除桀纣是
    “受天命”还是
    “臣弑君”。辕固据经义,说汤武诛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义行为。
    黄生引道家说,破帽子还得戴在头上,新鞋子终究穿在脚下,认为汤武虽是圣人,到底不该放桀、弑纣。
    孝景皇帝下判断说,吃肉不吃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意思是请他们不要再争论汤武除桀纣的是非了,其实也就是不赞成汤武除桀纣。
    在孝景皇帝看来,道家黄生的臣下绝对忠于君主的思想更有利于维护王朝的统治,而辕固的
    “受天命”理论则会给社稷稳定带来很大危险,它既可用来论证
    “强汉”代
    “暴秦”的合理性,也可以用做发动叛乱和推翻本朝统治的借口。
    “受天命”的观点成了当初儒学不能兴盛的原因之一。(这个辕固后来又与窦太后争辩儒道两家的高低,窦太后大怒,令辕固和野猪搏斗,幸得孝景皇帝给了他一把好刀,否则他就要被野猪咬死了。
    )当今天下,长安有个天子,襄阳有个天子,谁是正统?谁应该受天命为天子?
    是不是应该有德行高尚的人出来受命于天,重建社稷?今日皇权沦落,谁来做皇帝,估计没多少人在意,甚至包括长安的很多大臣至今对天子和朝廷的忠诚还是停留在嘴里。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社稷动荡,生灵涂炭等等,但儒学衰败是个不争的事实。
    儒学衰败导致人们对儒家的纲常名教,对于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等儒家学说失望到了极致,在很多人的眼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尊卑有序,贵贱有位,都是胡扯八道。
    很长时间以来,各方豪雄为了争夺权柄霸占疆土,不惜诛杀无仇之民,攻伐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