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五十九节(第 4 / 8 页)
如受到牵连的太傅杨彪大人,只要长公主和天子不予追究,他还是可以继续担任太傅一职。
    杨彪、荀攸和陈群仔细看完李玮的《刑律》修改草案后,顿时松了一口气。
    侥幸,侥幸,这位气势汹汹的丞相大人总算手下留情,没有象上次一样,挥起屠刀一杀到底。
    “怎么样?”徐荣慢条斯理地问道,
    “诸位大人可有什么意见?”
    “丞相大人乃天纵之材,我们望尘莫及,提不出来什么更好的建议。”杨彪笑道,
    “我想问问大司马,朝廷此次整肃吏治,要到什么时候为止?”徐荣笑笑,从身后拿出一卷文卷,放到了杨彪面前,
    “丞相大人打算对九品官人法做出修改,这是他的奏疏,请你们看看。”三个人都愣住了,望着案几上的竹简,半天没说话。
    李玮这是什么意思?他不打算实施
    “垦田戍边”之策了?
    “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办法来源于察举制,虽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察举选拔制度的弊端,但实施时间久了,类似于察举制的弊端还是会出现,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朝廷对人才的需要,所以……”徐荣看看三人,神色平静地说道,
    “丞相大人有意把试经选拔作为本朝的主要选拔制度,把九品中正制作为辅助选拔制度。”本朝的试经选拔一直是辅助选拔制度,现在李玮突然要把它改为主要选拔制度,玄机何在?
    杨彪等人一时没有抓到关键,各自凝神沉思。
    “新经兼采了今古文经学两家之长,它的优势显而易见,作为官学,它的地位不可动摇。”徐荣缓缓说道,
    “那么,今古文经学是不是就此走向衰落,直至消失呢?当然不可能,这一点是今古文经学两派儒士们的共识。”
    “新经之所以能出现,得益于今古文经学长达两百多年的争论。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有四次声势浩大的论辩,每一次论辩都促进了经学的发展,而最后一次论辩,就是硕儒何休大师和鸿儒郑玄大师之间的论辩,直接导致了新经的出现并开始广为传播。”徐荣手捋长须,微微笑道,
    “经学要想发展,就要有争论,有了争论,各学派才能进步。比如今年长安的经学大论辩,就促使新经学派开始重注典籍,剔除各经注疏中的谶纬。而古文经学派因为从论辩中吸收了新经的很多优点,也开始重注典籍。今文经学派痛定思痛,各地大儒名士聚集在洛阳的东观、兰台等地,翻出收藏了几百年的各家典籍注疏,日夜商讨研习,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