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1(第 1 / 2 页)
    基础上,增加科举制度。天之人,只要有才,愿报效朝廷,便可自投入科举参加选拔,朝廷择优录取,委以官职。先举行试科,以观成效,若此法行之有效,则往后彻底废黜征辟荐举,实行科举的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这个陌生的辞名,从政令颁布的第天起,便迅速成为街头巷尾人人热议的话题。无数身寒门的白衣士子,闻讯后激动万分,彻夜难眠。因为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无需以苦苦等待的方式盼望得到个渺茫的地方官员荐举机会,从而获得官半职。多少有真才的人,终其生,未必都能等到梦想中的征辟和荐举。如有了这开了先河的人才选拔方式,不说定就能实现梦想,至少,离梦想的实现,更近了大步。
    政令颁布后不久,当年,朝廷便举行了第场试恩科。各地自荐之人据称总数逾万。经过级级遴选,最后千秋殿试策,大燕了开国,也是有史以来的首批中举士子。
    这批中举之人,无不才华横溢,思想活跃,被委任以官职后,绝大部分人在任期表现过人,当中的批佼佼者,后来还成为了朝廷的重臣。
    数年之后,科举制彻底取代此前已经沿用了千年的察举制,成为皇朝选拔人才的唯途径。
    据说,最先提科举制并劝服皇帝和大臣接纳的,便是乔后。
    因此,之此后接来的很的段时间里,乔后在天士人的心目中便成了个犹如神女般的传奇,许多人争相为乔后写诗作赋,当中不少作品广为传,而能够金榜题名,最后在皇赐宴上得乔后赐酒,更是成了许多士人的梦想。
    乔后之美名,洛外,无人不知,然而传着传着,不久之后,也不知最先是从哪里去的小道消息,最后洛坊间最是津津乐道的,竟不是乔后如何贤惠,而是皇帝惧。
    据称,上登基之前,还在幽州为燕侯起,便已经有了惧之名,因乔后禁止,竟不敢纳美,如后空虚只得皇后人,膝又无太子,上却依旧不纳后,十有八九,恐怕非惧,而且惧的不浅。
    倘这传言是真,那么大燕的开国皇帝,非是天第之人,而且,是天第惧之人。
    民众津津乐道这关于帝后的小道消息,自是不敢、也非蓄意存了恶意,只是于惊诧,加上人皆有之的事之心作祟罢了,何况还是在上的帝后关起门的两夫妻事儿,哪个不感兴趣?架不住传的厉害了,后来渐渐竟又返入了皇,甚至,到了连朝臣也人人得知的地步。
    当年追随过皇帝打过天的那些旧日将臣,对帝后之间的那事儿,其实也分两派。如公孙羊,觉得皇帝之所以不纳后,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