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大规模的扫荡(第 2 / 3 页)
,怎么能不来点呢?
    即使不用于战斗,拿来自拍也是相当不错的……
    这样一来,巴铁的收益可就翻倍了!
    但是,尽管苏晨自认为脸皮够厚,但也做不出这种马上变卦的事,毕竟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打自己的脸。
    “哎,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小苏苏只能用这句话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情和瘪下去的钱包。
    不行,实在不甘心,这损失来得太突然,他决定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得想个办法,再赚一笔回来。
    对他来说,计划总是随时都能冒出来。正好陈义坚那边正缺资金和用户,也许这是个机会,不过首先得拉近关系才行。
    于是,他装作随意地跟费莱德聊起来:“上校,你们那边最近的情况怎么样?你知道,咱们这边的消息不太灵通,我对那边的事挺感兴趣的。”
    这个问题触动了费莱德的心思,他叹了口气说:“情况不太好。”
    小苏苏接着问:“能具体说说吗?”
    费莱德回答:“1979年底,苏俄军队进入了山之国,用了六个摩托化步兵师和一个空降师,很快就控制了主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道,还支持了一个新的政府。”
    小苏苏点点头,他知道历史上的确是这么回事,而且他还知道,后来苏俄军队在维持治安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
    山之国多山,适合游击战。
    虽然主要城市不多,但有三万多座小村落分散在全国各地。
    苏军虽然迅速占领了大城市,但对于山区里的这些村落却束手无策。
    实际上,据战后统计,苏军从未控制过这些村落中的三成以上。
    这些村落成为抵抗苏军的核心,由超过三万名游击队员组成的反抗力量,依赖这些村落的支持以及外界的帮助,不断消耗苏军的力量,最终迫使他们在1988年撤退。
    然而,这样的胜利需要山之国人民巨大的牺牲和不懈的努力。
    而现在是1982年的夏天,苏俄依然信心满满,认为这只是像1968年‘布拉格之春’那样的短暂冲突,只要平息几次小规模反抗,战争就会结束,他们也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因此,他们策划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扫荡行动,试图稳固在山之国的地位。
    费莱德继续说:“在我此次访问夏国前不久,今年6月,‘潘杰希尔雄狮’艾哈迈德·马苏德领导了一次对苏军控制下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及其周边一百多个哨位的突袭,成功摧毁了23架飞机及大量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