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大赚(第 2 / 3 页)
也就说,只要上了这四条路,安全基本上能够得到保证。
毕竟为了这四条路的保证,阮锦宁特意兑换了八个武功高强的中级仆人。
那些以劳抵债的人,即便是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活计,也会被安排过来守护水泥路的安全和维护。
一天下来,商场已经签订了一百多份以劳抵债的合同。
阮慧会根据大局统筹安排。
这些事情阮锦宁不需要操心。
眨眼间,商场开业的第一天就过去了。
短短一天,一楼进账一百五十八两。
别小看这一百五十八两,要知道这年代的购买水平不高,而且文才是普通百姓用惯了的货币单位。
一百五十八两,相当于一百五十八万枚铜板。
其中卖出的最多的就是粮食。
大米卖出了三万斤。
粟米卖出了一万斤。
糙米卖出了五万斤。
其它的酒水和日常用品,也是进账的大头。
尤其是盐和各种调味品。
阮锦宁这里的调味品十分丰富,许多都是这年代的人面有见过的。
比如耗油,调味鲜,松茸粉等等……
这些东西价格不算便宜,一罐子耗油就要卖五十文。
没办法。
耗油对阮锦宁来说不是什么贵重的东兴,可用来装耗油的罐子却很值钱。
这就相当于是用紫檀木的盒子装了一根十分普通的银簪。
典型的包装比货贵。
这些东西不便宜,普通的百姓大多望而却步,倒是一些大户人家的采买之人很感兴趣。
不过因为不知道味道和用法,而迟迟没有下手。
好在阮锦宁也明白人们对于新奇之物的忐忑,一早就命人做好了美食,放在调味品区供人免费品尝,好验证这些东西对于提升味道的功效。
有了这些现成的例子,再加上工作人员也会讲解用法和用量,所以成交量还不少。
光是调味品,就卖出了几万文。
这个倒不是走量,而是本身价格就贵,一个人买上两三样都得上百文,城里有钱的人家不少,稀稀拉拉竟然也有几百人下了单。
二楼是服装和首饰专柜。
这里的服装是阮锦宁根据这年代的服装风格,结合现代的设计做了一些小巧思,看起来别致好看又不会过于离经叛道。
那些小姐、贵妇人们一看到漂亮的裙子就走不动路了。
别说是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