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狐狸尾巴(第 2 / 4 页)

    为什么明知道出去打工孩子在家会很苦,很可怜,可是数以亿计的农民还是踏上了他乡之路?
    因为苦、可怜,总还能活着。
    可是贫穷,更让人绝望。
    乔月看着张青,美眸中星辰闪烁,问道:“我们能做点什么,帮到你?”
    张青苦笑道:“数以亿计的女性同胞,我来捐赠的话,不大靠谱。而且,也不符合社会规律。”
    就打两亿来算,一个月至少需要十四亿包,一年一百六十八亿包……
    而且就捐一年没啥作用,这玩意儿是日常生活用品。
    嗯,他就算是首富,也捐不起。
    只能‍‌‎‍‌大‍‎力‎‎‍的宣传卫生的重要性。
    李子君盯着锅里的鲍鱼,叹息一声道:“伱们,能不能换个话题?青子,这鲍鱼挺贵的吧?”
    张青摇头:“还好。”
    众人注意力一下转移,孙欣叫道:“屁哦!港岛一斤三头网鲍,五万港币!!”
    张青微笑道:“听过海洋牧场吗?”
    孙欣等人摇头,乔月是留过学的,眼睛一亮,道:“海洋养殖?”
    张青点点头道:“前年我去美国后,发现了这个模式。回来又让人去日本打听,发现他们十年前也已经开始搞了,以大海为牧场,索取蛋白质,效果非常好。咱们国家六十年代就有这个提法,改开之后,也曾鼓励过,但效果一直一般。我就投了一些钱,在闽省和鲁省发展海洋牧场。
    每年五月,鲁省东城的爱莲湾都会迎接一批急匆匆的客人,它们是上千万只来自闽省的鲍鱼。到了冬天这批鲍鱼还要在鲁省装船,南下闽省过冬,一年折腾两趟儿。鲍鱼上市前要折腾两年,一共来回四趟。
    必须要在一天之内从闽省北上四小时之内分拣、装笼和下海。回闽省的船上用专门的海水循环系统,为鲍鱼模拟海洋环境耗费巨大。这种南北接力的方式,让鲍鱼全年都生活在二十四度的水温当中。
    这是第一批,成色虽然较天然生长的还差一点点,但也还不错。再加上价格上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个产业很有前景。”
    胡子墨“啧啧”道:“那成本相当高吧?”
    张青点点头,道:“是的。这也是我国海洋牧场起步早,但一直没有什么发展的原因。除了技术成本外,人力成本也相当高。好在,我这次开了个好头,鲍鱼大丰收。两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