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第 3 / 3 页)
今想来,崔家的那段日子倒是赵嫣早年最平静的一段时日。
    建安十五年春,赵长宁高中的那天,外祖父去世了。
    本就缠绵病榻,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到听闻他高中的消息,这最后一口气便泄了。赵长宁金榜题名的时候,崔家上下挂起了白幡。
    那时候的赵长宁虽然曾经寄人篱下,曾经生离死别,一双眼睛却始终有着那个年纪的少年特有的单纯和执拗,远不是后来阴翳的模样。
    他忠心耿耿的跪在金銮殿下,他立誓效忠的君王高高在上的俯瞰他,钦点了他做状元,传旨的太监告诉他,要他感念君恩。
    大楚有京官外放历练的传统,所有的新科士子同往年一般都外放了,只有赵长宁一人留在了京城的翰林院,当时的翰林院学士林汾做了他的老师。
    天子年逾四十,正是壮年,赵长宁视他如君如父,尊敬畏惧兼而有之。那时候的楚钰刚封了太子,还是一个不会走路的孩子。
    建安十五年,冬。
    西北遭了一场天灾,粮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西北一封折子快马过来,请求朝廷放粮。
    那时候的赵长宁已经时常被宣进宫中陪王伴驾,帝王待他颇为温和,满京城都知道这位十六岁的状元郎得了圣龙,便是御前的公公都不敢薄冷他。
    赵长宁连夜写了一封折子,上书十六条赈灾之法,第二日朝廷上呈上去,皇帝沉默了半晌,将这折子按下不表,满朝文武竟是无一人多言,直到散了朝,当时的翰林院大学士林汾才悄声提点他这个有几分直肠子的学生。
    “西北是秦王的封地。”
    赵长宁并非愚钝之人,经老师提点便明白了。十几岁便在西北立下战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