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知青的乡下娇妻 第2节(第 3 / 5 页)
我,不稀罕我了。”
    是的,沪市来的那封信并未催人,写的都是夸赞安乐和感谢王家的话。周家人不知内情,还以为儿子能考上大学是因为王家的帮忙。这不,收到儿子考中的电报后,周家人为表感谢,刻意写了信过来。
    只是周家人大度知礼,王爱国也不能得寸进尺。女婿下乡七年了,当爸妈的哪能不想念?他再舍不得女儿,也不能阻拦女婿一家团聚。更何况仔细想想,其实王家已经占了不少好处。若不是周文,以他闺女的成绩,可不一定能考上大学。
    自家人知自家事,周文是如何待安乐的,又是怎样孝敬老人爱护小辈的,但凡长眼睛的都能看见。
    不是他王爱国自吹,整个向阳公社就找不到比他女婿还要好的人。
    女婿是个好的,那他王爱国就不能太差。
    再者说了,丑媳妇终归要见公婆,早一天晚一天都一样。
    因此种种,王爱国强忍着不舍给闺女买了最近的火车班次。
    晌午,嫁在邻村的王安然也带着男人和孩子回来了。
    说来,王爱国与姜春花生了五个孩子,养活三个。
    其中大儿子王安强娶妻刘小萍,有王昌鹏和王昌玉两个孩子。
    大女儿王安然嫁给了邻村林亦全,有个儿子林大龙,与王昌玉同岁。
    最小的闺女就是王安乐,嫁给了知青周文。小两口都考到了沪市,明日一早就得去县里赶火车。
    因要出远门,家里亲人就都赶过来聚一聚。不时,村里人晓得王安乐和周文明日就要离开坎子村,也抽空过来说两句话。
    人一多,倒冲散了王安乐离别的伤感。
    她也实在没工夫伤感,这会儿她正被堂姐堂嫂等人围着教导如何做人儿媳妇。周文爸妈是双职工,且老家还是沪市这个鼎鼎有名的大城市。坎子村的人多少有些担忧王安乐会被人家欺负。
    儿媳妇可不好当。
    高嫁的儿媳妇更难。
    就他们坎子村的苗绒绒不过是嫁到县里,还被婆家欺负的喘不过气。
    安乐嫁到沪市,娘家离的远,身边除了周文半点依靠都没有,若是被人欺负了恐怕连哭的地方都没有。
    大伙儿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听的姜春花眼泛泪花,胸口打鼓,不免出声道:“早晓得这样,还不如把安乐嫁到村里了。”
    这话一出,王安乐的奶奶柳雁南当即不乐意了,她扫了眼门外,见周文被男人们围在门口说话,心里松了口气后道:“什么时候了,说这样的废话?这三年来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