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遣唐使(第 2 / 3 页)
饮酒,对不对?”
    “不错!”武承嗣颔首道,桌上有两只高脚青铜酒杯,与目下流行的圆形酒杯不同。
    “他们身上没有伤口,又刚好在喝酒,再看两人脸上表情,一定是喝了毒酒死的!”太平公主一手插着手臂,一手指着酒杯。
    “嗯,表妹分析的合情合理。”武承嗣出言鼓励。
    太平公主嫣然一笑,颇为得意。
    武承嗣转头向李多祚问起两人身份,却发现他有些出神,连问两次,才回过神回答:“回禀公爷,这两人一人是翰林编撰陆志宁,另一人是工部主事高岚。”
    “是谁发现凶案现场的?”武承嗣又问。
    “翰林院另一名编撰,薛稷!”
    “他人呢?为何不在此处等我们审问?”太平公主皱眉道。
    “小将命人将他们关在西面厢房了。”李多祚急忙解释:“案发时,除了他外,翰林院内还有四名文吏和两名遣唐使,我将他们都关起来了,公主殿下想问的话,小将立刻就去叫他们过来。”
    “且慢,你刚才说遣唐使?”武承嗣吃了一惊。
    “是的,案发之时,倭国遣唐使守大石、新罗遣唐使崔保昇都在翰林院,抄录杂文副本。”
    太平公主莞尔笑道:“二表兄,你有所不知,这些蛮夷心慕我大唐文化,想要抄录弘文馆内的重要典籍,父皇不许,只准他们抄录翰林院的杂文。”
    武承嗣沉默不语,所谓的杂文,便是除诗书礼乐画之外的其他书籍,有建筑类、冶炼类、农业、服装、饮食等。
    这些书籍不被时人所重视,然而,里面却都是唐朝文化中最实用的一面,包含许多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
    只能说古人在技术保密方面,实在缺乏远见。新罗迟早灭亡,倒还无所谓,可倭国却不一样,他们几乎所有文化技术都学自唐朝,将来却利用这些来对付中国。
    就比如日本刀就是学自唐横刀,在明朝时,因为唐朝不少技术失传,导致日本冶炼技术超过中国,倭寇兴风作浪,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想到此处,武承嗣摆手道:“走,瞧瞧他们去!”
    ……
    翰林院一间厢房中,薛稷悠然坐在一张案上,正在临摹王羲之的《长风贴》,在他身后,除了围站着翰林院的八名文吏外,还有新罗遣唐使崔宝昇。
    这位遣唐使身穿绿稠文衫,身高肩长,留着一撇小胡子,一边观看,一边不住叫好。
    几人不远处,倭国遣唐使守大石跪坐在一只小案几旁边,抄写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