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宠妃死对头 第34节(第 3 / 5 页)
臣,还要提前一步知晓。
张耀听了谢无的话,狠揪了揪自己越见稀少的三羊胡子,他们赵王这一脉,看似尊荣无比,宗室之长,凌驾于诸王之上,辛酸与苦果却是自己吞,开国那位太后,设想是极好。
可惜败于现实。
哪能代代有元配嫡子。
原本先太子年满五岁,被册立为储君后,他是大大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得罪人了。
当初英宗继位后,往死里打压他们这一脉,把赵国六郡封地,砍掉一半,直到庄肃太后与先帝当政,又重新还给他们,他们才缓过神来,恢复元气。
万幸文贞皇后许氏,是自己选择自缢而亡的。
不然,就当今皇上这个狠厉性子,赵国能不能有后都得另说了。
先太子薨世,他的痛心,不比皇上少。
也是最近知晓先太子的死与邓废后脱不开关系,所以,他最终支持了皇上要废了邓太后的决定。
——
皇上送走两位股肱之臣,回到勤政堂,琢磨起刚才临时起意的试探,中书令谢无这个人不用担心,持重沉稳,却又最通应变之道,心有谋略,是个能托大事的人,至于赵王张耀。
大约是从小在英宗也就是他皇祖父的压迫下长大,胆小怯弱,十分怕事,有威胁的,并不是赵王张耀这个人,而是他手中的那道圣旨。
阿娘死后,得知阿娘去世的真相。
他萌生过废除这条祖制规矩的想法,只是随着二郎出生,他没了这个烦恼,于是把这个大逆不道的念头抛掷脑后。
然而,随着二郎夭折,他面临与父皇及高宗曾祖父一样的局面,再无元配嫡子,只能于众子中选择继承人,那道圣旨便是一个限制。
选择自己喜爱的儿子,子立母死,他舍不得。
如果选择别的儿子,赐死其母,他倒不在意,却又不甘心。
他最厌恶做选择和受约束。
要想不受限,就得废了这个规矩,但他更清楚,规矩这种东西,尤其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后代子孙要想废除,几乎难如登天,
祖父英宗放弃了,最后只是一味打压赵王一脉。
父皇挣扎过,最后阿娘帮他做了决定,也同样放弃了。
那么,他要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可能动摇国本的风险来做这件事,他同样犹豫了,这不是简单地罢免一个官员,或是对犯事的皇室宗亲夺爵与削封,也不是改一条普通制度与律法。
只要与立储有关,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耀听了谢无的话,狠揪了揪自己越见稀少的三羊胡子,他们赵王这一脉,看似尊荣无比,宗室之长,凌驾于诸王之上,辛酸与苦果却是自己吞,开国那位太后,设想是极好。
可惜败于现实。
哪能代代有元配嫡子。
原本先太子年满五岁,被册立为储君后,他是大大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得罪人了。
当初英宗继位后,往死里打压他们这一脉,把赵国六郡封地,砍掉一半,直到庄肃太后与先帝当政,又重新还给他们,他们才缓过神来,恢复元气。
万幸文贞皇后许氏,是自己选择自缢而亡的。
不然,就当今皇上这个狠厉性子,赵国能不能有后都得另说了。
先太子薨世,他的痛心,不比皇上少。
也是最近知晓先太子的死与邓废后脱不开关系,所以,他最终支持了皇上要废了邓太后的决定。
——
皇上送走两位股肱之臣,回到勤政堂,琢磨起刚才临时起意的试探,中书令谢无这个人不用担心,持重沉稳,却又最通应变之道,心有谋略,是个能托大事的人,至于赵王张耀。
大约是从小在英宗也就是他皇祖父的压迫下长大,胆小怯弱,十分怕事,有威胁的,并不是赵王张耀这个人,而是他手中的那道圣旨。
阿娘死后,得知阿娘去世的真相。
他萌生过废除这条祖制规矩的想法,只是随着二郎出生,他没了这个烦恼,于是把这个大逆不道的念头抛掷脑后。
然而,随着二郎夭折,他面临与父皇及高宗曾祖父一样的局面,再无元配嫡子,只能于众子中选择继承人,那道圣旨便是一个限制。
选择自己喜爱的儿子,子立母死,他舍不得。
如果选择别的儿子,赐死其母,他倒不在意,却又不甘心。
他最厌恶做选择和受约束。
要想不受限,就得废了这个规矩,但他更清楚,规矩这种东西,尤其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后代子孙要想废除,几乎难如登天,
祖父英宗放弃了,最后只是一味打压赵王一脉。
父皇挣扎过,最后阿娘帮他做了决定,也同样放弃了。
那么,他要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可能动摇国本的风险来做这件事,他同样犹豫了,这不是简单地罢免一个官员,或是对犯事的皇室宗亲夺爵与削封,也不是改一条普通制度与律法。
只要与立储有关,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