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 不亦乐乎(第 6 / 12 页)
花钱买面子的愚蠢行为早该停止了,便以此番是西方国度的使节来朝谈判通商事宜,而非大明属国进贡天子,可以不必行大明跪礼为由向皇上提出建议。
    杨凌最担心地就是六部大员们提出抗议。所以早早地准备了充分的说辞。他并不是为了给西方使臣争取权益,而是想纠正大明朝廷不重实利而重虚名的官僚作风,这第一步虽然难,可是迈出去了,后人就有了借鉴的依据。
    朱湘儿那番话提醒了他,皇上如今不在京中,少了许多的掣肘,南京六部不及北京六部权势之大,比较好对付,只要克服了这一关。有了先例可循,以后朝廷再行事就有许多的便利。
    杨凌没想到南京六部的这些官员倒比北京六部地官吏更加务实,事情进行的异常顺利,南京六部的老头子们虽然也提出了异议。但是杨凌只是稍加解释,他们就不再多言了。
    原来,这些江南官儿背后或多或少都依附着许多江南地豪门大贾,所以江南官员重商态度比起北方的官员来要强上十倍。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西欧腾飞,就得力于重商主义地推行,那是资本主义工业展的重要前提。
    然而大明呢,却一直重农抑商,以至于地租、高利贷远比兴办工商更有吸引力。就拿那些最著名地徽商、晋商来说。他们财之后,同样是广置田地、开办当铺,使集中到他们手中的巨额财富重新归流入传统产业,阻碍了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的可能。
    这种意识,在北方、在内6尤其严重。然而江南却是个例外,江南地区本来就多大商贾。自解禁开海以来,杨凌以内厂为倚仗开办交通运输业,兼营各种产业。
    为了形成共同利益、确保这个强大的利益团体不会因人而废,他在北方拉拢了许多皇亲国戚包括当今皇帝入股经商,在南方由成绮韵牵头,先联合各地的大商贾豪门,随即以他们为枝干,把更多的士绅名流和官吏们吸引进来。
    如今,这项利益共享、共同经商地股份制经商路子终于开花结果了,就是南京六部的那些官员们也已经被或多或少地渗透影响着,改变着他们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
    大明朝原有一项规定,四品以上官员不许经商,但是现在这项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京里面,正德开有皇店,成国公、武定侯、寿宁侯这些勋戚们在经商,官员们虽偷偷摸摸不敢张扬,其实也大多经营着些生意。
    到了江南更是许多官员在经商,尤其是许多四品以上的官员,包括从京官任上退仕地官员们,都在开办各式各样的商铺、作坊、海运、6运,他们在官场上有门生故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