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帝国(十七)(第 2 / 3 页)
那便是杀鸡儆猴。
    后世曹丕看上去残暴,又何尝没有这方面的苦衷。
    曹家夏侯家的宗室恃宠而骄,惹是生非,偏偏你还因为他是宗亲而不能惩治?
    在另外一个时空之中,曹丕吸取了西汉八王之乱的教训,实行对宗室苛责的政策。
    限制宗室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需要掌握一个度。
    后世的曹丕失败便失败在这个地方,他苛责宗室便也算了,还借助世家的力量来打压宗室。
    当然当时的曹丕可能是没有选择。
    但这就导致宗室,尤其是外放的诸侯王变成了横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说最没有地位的宗室。
    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比西汉的诸侯王还要惨。
    写过《三国志》的陈寿说过:“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
    魏晋文士袁准也曾经说过:“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随时有性命之虞、徒有虚名、封国迁徙频繁、严禁诸侯王往来及与他人交往、严禁诸王任职...
    这一桩桩一件件,堂堂诸侯王,混得真比一个布衣还差。
    也难怪后来曹大声疾呼:“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厕其间,……今之用贤,或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而宗室有文者必限小县之宰,有武者必置百人之上”。
    毫不客气的说,魏国之亡,亡在两代君主短命,也亡在对宗亲的完全不信任,完全不任用。
    有魏国这个前车之鉴,曹冲自然不会如此做。
    至于像后赖晋武帝那样分封诸侯,曹冲自然也不会这样做。
    其实想起来,后世的大明王朝对宗室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一下的。
    不过,当然需要修改了。
    不然到后来宗室子弟漫山遍野,朝廷平白无故要承担如此重负,即便曹冲将魏国打造成银河战舰,几百年后这艘战舰还是会因为宗室子弟的负担而轰然崩塌。
    曹冲甩了甩头,将这些想法甩出去,沉下心去批阅自己的奏章去了。
    不过...
    曹冲握着的笔毫顿了顿。
    三公九卿全部是曹老板的人,确实是让自己的行政效率减慢。
    但若是换人,恐怕还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