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八章 三山合一(中)(第 2 / 5 页)
展”的需求,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就是大顺的财政问题。
    理论上,大顺可以学旧时候,搞官营经济。
    但现实里,大顺没这么多的钱,也没这么多资源。
    说句难听的,就刘玉改革之前,大顺最多也就能做到靠漕米,稳一稳京畿地区的粮价。
    稍微再高一点的经济管控手段,都干不成。
    朝廷掌握的资源,在那摆着。没钱、没资源,能干成啥?
    唐能搞均田,因为早期,唐手里还有一大堆的国有土地。
    大顺有几个国有土地啊?
    没改革之前、关税和出口等没搞起来之前,一年加上盐税收个2000多万两,出去养兵,能剩几个子儿?
    大顺甚至不配玩平籴法,因为大顺最多只能保证京畿地区的粮价稳定,在全国范围内朝廷对经济的管控就是个屁。
    官营投资?
    大顺哪里配?
    政府手里压根没有多少资源、没有多少资产,是玩不转官营经济的。
    大顺这个国家,有没有钱?或者说,有没有货币化的资本?
    有,非常有。
    一年大几百万两甚至上千万两的贸易顺差。
    平均下来50%的耕地地租积累。
    从明开始积累了数百年的盐商。
    官员手里的各种贪腐、贿赂,前朝末年也不知真假不是随便就拷出了几千万两吗?
    从西班牙挖金山、日本挖银山开始,几乎饕餮式的白银黑洞数百年的积累,至今除了北美毛皮人参东珠这些原东虏三件套外基本没啥能吸走白银的商品。
    怎么会没钱呢。
    问题在于,土地的避险性、回报率、相应的土地绑定下的放高利贷等,回报率太高了。
    钱,就是不往实业上跑。
    那怎么办?
    均田收税,不敢,也做不到。
    拷掠官员,如今的大顺又不是造反的,怎么可能。
    没办法,那不就只能玩法国这一套了吗?
    利用货币改革的契机。
    办大银行。
    靠利率和股息,吸引货币。
    货币投资工商。
    依靠快速贴水,保证股息回报。
    在潜力耗尽之前,争取一个每年工业产值飞升的状态。
    简单来说,修铁路、办矿场、开冶金、搞运河这些大基建,要靠这个操作弄钱,把民间的钱集中起来。
    建工厂、搞造船、弄纺织等等,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