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八章 分歧(三)(第 3 / 4 页)
,就现在的交通状况、运输能力、物流成本……指望吃海外的粮食,那也实在过于不现实。
    大顺现在的粮食问题,有点和苏联七八十年代的粮食问题的一方面有点类似。
    大顺有没有粮食?
    有,怎么可能没有呢?
    日本、朝鲜、南洋、暹罗、印度等,都是大顺的是势力范围,他们都能粮食出口。甚至连人均不如大顺的朝鲜,凭借还米制这种官方高利贷,官方上和大顺之间的贸易中粮食也是大宗。
    甚至,包括北美西海岸、枫林湾周边地区,那也是上等的小麦产地。
    粮食,多。很多。
    问题在于,生产的不少,但是稀烂的交通、物流状况,根本无法让生产的这些粮食去该去的地方。
    比如说,大顺现在有钱吗?
    很有钱,不缺白银。
    那么大顺国库的白银,能买到粮食吗?
    当然买得到,军舰在的范围之内,用白银买粮食,想买多少买多少。
    而一旦比如说开封等地,出现了大灾、饥荒等。那里缺不缺粮食呢?显然又是缺的。
    因为运不过去。
    沿海地区的赈济,这时候最是简单。
    而大运河被废之后,连运河沿岸的灾情赈济,都成为了头疼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的疑惑,皇帝最终还是归结于一个疑问。
    “朕知爱卿的那一套‘粮食总量足够,那么人去干农业还是做工商并无区别,工商只是一种分配粮食的方式’的道理。”
    “道理似是对的。”
    “只是,如山东沿海,爱卿可以鼓励百姓种植烟草、长生果等物。这些原本应该产粮的土地,不需要产粮,用烟草去南洋朝鲜关东等地交易即可,海运至港口销售。”
    “而如河南等地……即便说发展工商,譬如织布。就不提卖到哪里去,那是不是要种棉花呢?而河南若种棉花,河南的粮食怎么解决呢?”
    “若不能解决,也即不能种棉花。那么,工商业岂不是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有原材料,这又怎么能把工商发展起来呢?”
    “自己又不能种,又无方便的运输方式,海外的棉、染等,亦不便运输到内。”
    “发展工商,又怎么发展呢?”
    说到这,皇帝摆了摆手道:“朕今日不想听道理,只想听具体该怎么办。朕也不是想要大臣争论到底是否要发展工商的,朕现在疑惑不解的,便是你说的那种工商业发展的将来……是只适用于松苏山东江浙等地?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