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言方兴(下)(第 3 / 8 页)
要建立资产阶级生产制度的体系是他们封建老爷所拥护的。
    而刘玉在大顺这些年所做的这些,也是一样,实际上是在让大顺的封建老爷们自己编织吊死他们的绞索,而他那一套体系的“为了陛下、为了江山”的外观,更是让很多封建老爷成为这个体系的狂热拥护者和传播者。
    只不过,正如法国以农业为切入点、英国以流通为切入点,这都是他们国家自身的现实。
    大顺这边,则是以“生产”为切入点的——自古很浓的重农轻商传统,这个重农轻商的本质,是重生产,轻流通和投机,并不是望文生义地理解成只重视种地。
    而“生产”,就又和刘玉一直在说的“国民财富的总和就是生产的总商品”相连接的。
    大顺也好,更早之前的王朝也罢,都是重视生产的。
    重农轻商……这种望文生义,类似于对旧时的“农家”的理解一样,以为人家是搞种植技术和种子杂交的农学系,实则人家是要搞“以国家的意志,确保流通无法盈利,使得每个人的十足的劳动,都能交换十足的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我十分劳动,换了个八分劳动的东西”的空想。
    同样的,重农轻商,其实就是重生产。历朝历代,可有不鼓励织布的?织布可不是农业,而是标准的手工业。
    是以,大顺这边的整体环境、自古以来,就是重视生产。
    轻商,不是轻工商业,是轻金融业、轻投机倒把、轻物流转运、轻商业流通。
    工和商,是分开的。
    所以,刘玉的变革思路,一直很明确:制造一种“剥离工商”的假象。
    所谓剥离,是指发展工业,但依靠扩大对外贸易不动本土的旧格局,使得“商之乱”的影响,减到最小。依靠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既扩大工、又扩大商,但又把商人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减到最小。
    再依靠“国民财富总和”这个和传统的“生产”息息相关的概念。
    以及大顺特殊的朝堂平衡体系,让那些非科举出身的另一半朝中人,在工商业上发财,并且制造“他们很重要”的道义。
    如同重农学派,让一群封建老爷支持一样;刘玉这边的政策,也让大顺的一群封建老爷,成为拥趸和传播者。
    但实际上,却是在大顺这个封建王朝下,执行了极为激进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改革——比如残酷的两淮盐改、暴虐的川南井盐改革,就算是资产阶级已经夺权,只怕也搞不出这么激烈的改革,靠着残酷的镇压,愣生生摧毁了两淮的盐户小生产者模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