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婢 第116节(第 4 / 6 页)
骑纷沓,黄沙乱卷,赤血溅上长安城墙。
杜太尉已年迈,麾下纵有良将,又岂是大将军之敌,交战数日,折戟而归,闭守城门,坚不出。
大将军为长安黎庶计,亦不攻城,重兵围困而已。
楚州、河东、淮南等地勤王之师亦有来援,然,玄甲军铁血悍骑,气吞万里如虎,又岂能轻易撼动,这些忠君之士只能落得铩羽而归,徒呼负负而已。
至次年春,左武卫与监门卫两位大将军率麾下兵马倒戈,趁夜打开北城门,迎入大将军,待建阳帝察觉时,玄甲军已至宫门外。
帝大恸,拔剑而起,率宫中禁卫与玄甲军死战,力不能敌,死于乱军中,身首两处。
杜太尉欲率部脱逃,至城门外被武安侯追上,一箭穿心而过,其部属无心抵挡,顿做鸟兽散。
眼见昨日烈火烹油,转眼烟消云散。
至天明上朝时,一切已尘埃落定,众臣相顾骇然,却无话可说。
建阳帝与杜太尉皆已伏诛,杜贵妃者,后为杜太后,闻得建阳帝死讯,已在宫中投缳,云都公主废为庶人,连同杜氏上下八十余口,姑且饶其性命,流放岭南,万世不得归。
待纷乱平息后,大将军仍尊奉先高宣帝为主,与众臣商定,立先帝幼子鲁王为天子,是为元平帝。
元平帝年方十四岁,其母为旧宫人,不得帝宠,生性孺弱,继位大典之上两股战战,求辞去,不得允。
次日,元平帝即命中书舍人拟退位诏书,当众臣面,自诉德不配位,有负天下臣民,为江山计,将禅位于大将军秦玄策。
秦玄策坚不受,辞之,元平帝痛哭流涕,固请之,如是再三。
众臣皆跪,曰大将军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不可辞。
遂受。
春日正好,艳阳高照,宫城楼上的琉璃瓦闪耀着明亮的光,檐角斜飞,指向天南,檐上脊兽威压而狰狞,在阳光下固守一方,飞鸟不敢落于其顶。
从高台上俯首望去,宫墙巍峨,殿堂宏伟,丹墀上云龙盘旋,张口做仰天状。
三丈高香燃起,烟径笔直冲向青天,帝率众臣祭拜天地,告诸神明,奉天之命,牧民于世,是为天子。
金甲红缨的卫兵列阵于前,持长戟击打盾甲,铿锵有声,震动宫城,众臣跪于丹墀下,三跪九叩,山呼万岁。
壮士于宫门外击鼓,轰轰隆隆,如雷如火,俄而,有人吹起了长长的号角,声遏云霄。
帝昭天下,改国号为雍,开启崇光元年,至是,盛世之初,由是
杜太尉已年迈,麾下纵有良将,又岂是大将军之敌,交战数日,折戟而归,闭守城门,坚不出。
大将军为长安黎庶计,亦不攻城,重兵围困而已。
楚州、河东、淮南等地勤王之师亦有来援,然,玄甲军铁血悍骑,气吞万里如虎,又岂能轻易撼动,这些忠君之士只能落得铩羽而归,徒呼负负而已。
至次年春,左武卫与监门卫两位大将军率麾下兵马倒戈,趁夜打开北城门,迎入大将军,待建阳帝察觉时,玄甲军已至宫门外。
帝大恸,拔剑而起,率宫中禁卫与玄甲军死战,力不能敌,死于乱军中,身首两处。
杜太尉欲率部脱逃,至城门外被武安侯追上,一箭穿心而过,其部属无心抵挡,顿做鸟兽散。
眼见昨日烈火烹油,转眼烟消云散。
至天明上朝时,一切已尘埃落定,众臣相顾骇然,却无话可说。
建阳帝与杜太尉皆已伏诛,杜贵妃者,后为杜太后,闻得建阳帝死讯,已在宫中投缳,云都公主废为庶人,连同杜氏上下八十余口,姑且饶其性命,流放岭南,万世不得归。
待纷乱平息后,大将军仍尊奉先高宣帝为主,与众臣商定,立先帝幼子鲁王为天子,是为元平帝。
元平帝年方十四岁,其母为旧宫人,不得帝宠,生性孺弱,继位大典之上两股战战,求辞去,不得允。
次日,元平帝即命中书舍人拟退位诏书,当众臣面,自诉德不配位,有负天下臣民,为江山计,将禅位于大将军秦玄策。
秦玄策坚不受,辞之,元平帝痛哭流涕,固请之,如是再三。
众臣皆跪,曰大将军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不可辞。
遂受。
春日正好,艳阳高照,宫城楼上的琉璃瓦闪耀着明亮的光,檐角斜飞,指向天南,檐上脊兽威压而狰狞,在阳光下固守一方,飞鸟不敢落于其顶。
从高台上俯首望去,宫墙巍峨,殿堂宏伟,丹墀上云龙盘旋,张口做仰天状。
三丈高香燃起,烟径笔直冲向青天,帝率众臣祭拜天地,告诸神明,奉天之命,牧民于世,是为天子。
金甲红缨的卫兵列阵于前,持长戟击打盾甲,铿锵有声,震动宫城,众臣跪于丹墀下,三跪九叩,山呼万岁。
壮士于宫门外击鼓,轰轰隆隆,如雷如火,俄而,有人吹起了长长的号角,声遏云霄。
帝昭天下,改国号为雍,开启崇光元年,至是,盛世之初,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