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玉伴兰时(双重生) 第17节(第 2 / 4 页)
半年。
    后来,便是永夜关一役,她失去父兄,被接进宫里。
    再也没见过那位大姐姐。
    年岁长了才慢慢拼凑出来永夜关一役那一年发生的事情。
    那一年,不仅姜府生变,苏姐姐家里,也是遭逢巨变。
    苏姐姐的祖父,也就是她曾见过的老伯,陷入党争被囚,后来有人翻出了苏尚书早年写过的一首诗,说那诗不敬陛下有不臣之心,家中亲眷皆被下狱。
    后来听闻是证据确凿,老伯在狱中自裁,家中男丁尽数流放岭南,女眷没入宫中为奴。
    朝廷拿人,绝不可能出现漏网之鱼,那苏姐姐究竟是如何逃脱的?
    隐姓埋名这些年,是为了洗雪沉冤,还是报仇?
    苏姐姐是闺阁女子甚少露面,且已过去这些年,朝中无人识她情有可原,那沈相为何帮她?
    沈相可是曾经党争胜出的那一方,也是那一年平步青云做了宰相。
    姜苏两家落,沈家起。
    没有任何猫腻首尾,但十分耐人寻味。
    听得兰时这一问,程伯也陷入回忆之中,“老奴的确与苏尚书有过数面之缘,苏尚书学富五车,桃李遍布,咱们元帅求学时,得过苏尚书指点。苏尚书性情豁达,一生求直,谁能料到最后落得这样的结局。”
    桃李满天能保下一个苏姐姐想来不是难事吧。
    兰时又问:“那程伯你可还记得苏府,有几名女眷?”
    将近十年的旧案,且那时北境军也是风雨飘摇,他也有些力不从心,程伯挠了挠头,“两个,有个体弱的,抄家时没撑住,直接盖了白布抬出去了。”
    原来如此。
    “娘子怎的突然询问起这桩旧事了?”满朝上下都对这事讳莫如深,肯定没人对他们家十四娘提起此事。
    兰时捡了一块五香糕,“前几日读了首苏尚书旧词,想着写出这般词作的人,应当不会是大奸大恶之人,有些伤感。”
    程伯听完面色一变,连忙劝道:“娘子,这话在宫里可不许提,宫里贵人都忌讳着呢。”
    陛下仁善,全苏尚书尊严,厚葬了他。
    可证据律法在前,纵使再尊师惜才,也只能严查严办。
    这话听得兰时直皱眉,陛下便是太仁善了,才任由政事堂的那群人欺到头上来,臣大欺主。
    这若是换了太子殿下,谁来分说先处置谁,哪里由着政事堂和大相国寺做大。
    听说相国寺那主持又进宫讲经了。
    还好她不在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