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4(第 2 / 3 页)
不想名流千古呢?就连赵淳润也想,如此,今上大笔一挥,写了劝学的诗句,还写了警示文,这玩意儿,在顾昭看来,就是皇帝做了个序而已。
    那序是这样写的:梁天承十五年,国无内忧,未惶外事,广地千里,各安桑梓,诸子百家,竞相争鸣,歌赋诗辞,溢美天下,渔农工商,繁碌如鲫。为免除后世无缘奇书绝技之恨,承上天之畀先贤之启,集今世众家所长,嘱淹贯博洽之士,广搜博征,分门类聚,以取众长,經書子史,百家九流,詩文传記,稗野杂著,皆有所猎,今各路奇书篆于关山,传承后世,镌此于处,以记吾怀,子孙后代,万勿损毁,以泽苍生,福陂后代……
    顾昭后一想,不对啊!凭啥我出钱你作序?你写我也写。
    于是,他便动笔,写了第二篇序文,此序文的内容很直白的叙述了一个小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顾昭的爸爸出征,在攻打某地的时候,打开一读书人家的书库,这户人家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了,据说是留下了无数的书籍,可是子孙无用,变了性情,对书籍未作良好的保存,因此,家中书籍大多坏损,竹简脱散,羊皮霉烂,只有铭刻在铜器上的一些文字得以保存。
    回到家里,老大人常跟子女叹息,他虽武人,可看到千年传承断代,竟时常痛心,常想,要是有什么办法将知识传承下来便好了。
    如此,便有了今日的关山石洞,也称百家石刻。
    这百家石刻一出,立时便被天下文人当成了脸面工程,也是啊,谁不想名流千古万世呢?朝中文人多少有些牙酸,武勋人家做此事,这实在是在打他们的脸。他们倒也想做,然,无那么多钱啊!
    如此,大有大作,小有小做,没有关山,老家后山掏个洞也是可以的么!如此,折腾石洞一发不可收拾,竟然有了祸害的势头。
    亏得没多久,朝上颁布了律法,不得到处掏洞祸害生灵,也严格规定了石洞的规格规模,还在每一郡州勘探了适合做石洞的青石山,固定了地方,就如牌坊一般,你家若有功于民,有功社稷,就给你一块地方,你过来自己刻,在自己家后山掏洞,那是违法的。
    如此,这个石刻竟也成了朝廷的一种赏赐,在顾昭看来,赵淳润这厮竟然是越来越会省钱了。
    啊!
    呸!!
    这事儿流行起来没两年,如今凡举是个大家大户,先要看家里的门第之外,还要看他家有没有洞。
    这些人,包括顾昭自己也是万万没想到,这事儿还真的是办成了。
    大梁书刻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