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2(第 2 / 2 页)
院每年都要带着学生来这里走遭, 夫子和待客的泰安里十分熟稔,车后套了阵近乎,学生们也陆续车来了。
    “咦,是新来的夫子吗?看着眼生得很。”
    里边和夫子说话, 边还不忘看了看年来的学生。他想着能不能找到昨年打赏银子十分大方的几位小贵客, 年也定不能怠慢喽。
    不曾想这看,当先就看到了鹤立鸡群的贺林轩。
    夫子笑着摆摆手, “不是,年有几个陪孩子来的亲,你莫,只让他们随意便是。”
    他没有提乐安侯府和尚书大人的贵重, 怕吓着这些淳朴的村民。
    里留了个心眼,笑着招呼着人往村里走。
    路过界碑的时候,他照例给小贵客们介绍:“咱们泰安村,因为季如春,能两回稻谷,收成年年都比旁的方好, 祖祖辈辈从来不会饿肚子。先祖皇帝陛到咱们这儿看,就说啊,如果咱们大梁境内都能像此这般,何愁国泰民安?然后亲自给们村赐名叫泰安,这石碑就是祖皇帝陛亲笔题的字哩……”
    绝大分学子早就听过这故事,年岁大些的更有些不耐烦,嘀咕着:“又是这些,没有新词。”
    他们都盼着上午收割过后,午去庄上摘瓜果,才好玩哩。
    贺林轩这行人听着却很新鲜,都很认真。
    “果然是好方。”
    李文武看着周常青的林木,受着比南陵城内暖和许多的温度,只觉心旷神怡。
    张河说:“早就听说,京里冬日供应的菜果九成都是从这片来的,确实暖和许多,难怪了。”
    贺林轩早前来考察过,看得更多是自己买的和山庄,倒是没有来过泰安村里,亲眼见识到,也不得不说智慧和文明是天时利人和的产物。
    听里的吻,他们村里虽然没有过了不得的状元,村中就有学堂,人人都可读书。
    再听身后学子们讨论吃了农家饭,要到里摘多少果实回家去哄辈开心,顿时有身昔年农家乐之。
    牵着诺儿的李文斌也听得仔细,看里满脸与有荣焉的骄傲,不由唏嘘:“日才知,百姓可以有另活法。要是人人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