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8(第 1 / 3 页)
    皇帝心中不由升起淡淡的可惜之感。
    沈歌文笔虽不算老练,但难得有灵气,最难得的是,他并不纸上谈兵,所写策论皆与实际相符。
    未接触过官场民生的举子大多想当然,文章稍显浮夸羸弱,与事实相去较远,但沈歌完全无这种习气。若是沈歌碰到策论上所问的问题,他可直接按所写的答案去施行。
    他仿佛天生便心怀百姓,能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心怀仁德。
    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人,能有这份见识与踏实,着实难得。若他不是荀飞光枕边人,以他之才,在官场上熬十余年,未尝不是国之栋梁。
    可惜他选了荀飞光,注定与高官厚禄无缘。
    未必人人都有皇帝这份眼光,几位考官中,有极欣赏沈歌文章的考官,也有觉得他火候还差一些的考官。
    觉得沈歌文章应当排到第十五、十六位的考官认为,沈歌文章好虽好,但用典不够规整,辞藻稍显华丽,且法度不严。时人喜辞藻华丽之文,这样一份卷子,自然得不到文坛认可。
    皇帝放下手中卷子,在礼部争论是否要将沈歌文章放置前十内时,淡淡道:“官员治国,在行不在言。”
    如此,主考将沈歌此卷点为第七。
    听完主考的哭诉,皇帝放下笔,道:“既然天下百姓有异议,将前二十的卷子张贴出去便是,是非曲直自有公断。”
    科考乃国之重事,众举子对科考的信任万万不可动摇。
    得了吩咐,主考跪退,立即回去令人张贴卷子。
    第一名至二十名的卷子拆开纸糊,贴于杏榜之旁,想看之人自能去看。
    得到消息的举子纷纷涌过去看,不单看沈歌的,还看其余举子的。
    看完后,大多举子对这结果心服口服。
    还有说酸话的,也只敢私底下说,不敢让人听见。做官的话,学识不行不大紧要,若是被人发现人品不行,日后在仕途中将难行寸步。
    有人感慨,“沈公子神仙之貌,不想行文却如此朴实,并不卖弄文采,我等自愧不如啊。”
    也有官员看了与后辈叹:“你们先前说的那位沈公子,别看文章法度不算出彩,然一点慧心更胜常人百池墨。此子非池中之物,尔等莫人云亦云,小看天下英才。”
    广大女娘们对沈歌的敬服更上一层楼,心中那自豪感别提多强,纵使她们能下场考试,自个考上进士情状也不过如此。
    杏榜出来后,女娘们去佛寺烧香往往都会祈求佛祖保佑沈歌一榜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