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第 4 / 6 页)
巧娘、春竹、双桃住一间,挤是挤了些,倒也能凑合。
    翌日,一家人去赵家祖坟安葬母亲。
    赵宴平带着孟昭,亲自在父亲的坟墓旁起了一座新坟。
    赵父、赵老太太的坟有赵家二房帮忙照料,都挺体面的,然而人活着的时候没受过二房的好,现在二房做这些面子活儿,赵宴平毫不领情,二房的人闻讯赶来想要帮忙,也被赵宴平黑着脸撵走了。
    早在妹妹丢失那年,赵宴平已经断了两家的关系,后面能兄妹团聚是妹妹命大,与二房毫无关系。
    闲人们都走了,赵宴平安葬好母亲,带着阿娇与孩子们一起给父母、祖母磕头。
    爹,儿子不孝,这么多年才回来看您,娘这几十年过得不容易,您别怪她改嫁,在那边好好待她吧。
    娘,儿子知道您可能更想葬在沈伯身边,可沈家的儿孙不待见您,儿子还是将您葬在父亲身边更放心,以后儿子尽量多带昭哥儿他们过来陪您。
    祖母,您都看见了,往后阿娇就是您正正经经的孙媳妇,您看可还行?不行孙子也没办法,孙子心里就装得下她一人,您要怪就怪孙子,别怨阿娇,多替阿娇祈祈福,保佑她比孙子更长寿,这是对孙子好,不然她若先走了,孙子也活不长。
    那些生离死别之苦,赵宴平真的受够了,长辈们故去他没办法,唯有善待还陪在他身边的人。
    看眼阿娇与她身旁的孩子们,赵宴平依次给爹娘祖母磕了三个头。
    母亲已经入土为安,从今以后,他会继续做个好丈夫、好父亲,竭尽所能庇佑他们平安。
    第164章
    赵宴平虽然丁忧了,可他这两年真没享受过多长时间的清闲。
    当年他刚离开武安县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件事,想着他一个小小的捕头,查案再厉害,到了京城那种地方,毫无根基,都有多大出息?
    可一年年过去了,通过南来北往的客商带回来的消息,本地官员、百姓便听说了赵宴平那一桩又一桩的大事,什么长兴侯府的绣娘案,宣王侧妃的身世案,轰动全朝的荆州焚尸案,以及他的各种姻亲关系、先帝盛宠。
    十几年不短,但对于一个不入流的捕头小吏来说,只用十几年就升为了正四品京官,十几年可就太短了,多少正经进士拼命半辈子都未必有这造化,武安县的赵捕头赵宴平就做到了,不但如此,人家妹妹还成了宫里最受新帝宠爱的贵妃娘娘!
    别的官员丁忧要担心守孝结束后能不能官复原职,他赵宴平有贵妃娘娘撑腰,官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