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9 章(第 3 / 4 页)
大院死死把持住,实在不平的时候也能呛上几声,让别人一起尴尬的人,没点智慧还真说不过去。
    “你想得很是。”贾赦再次肯定了邢夫人的想法:“晚饭后,与孩子们都说上一声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现在我们还真有些树大招风了。”
    见邢夫人面露忧色,只劝道:“别自己没事瞎琢磨,到不了你想的那一步。等这次事儿了,惜春出了阁,咱们大可缓上一缓。再就是时先生说了,琮儿已经可以下场一试。虽然他身上有个小爵位,可是还是从正途出身的好。”
    邢夫人先还想着,自己究竟是多想些好还是少想些对,一听贾琮要下场,全都抛在脑后了:“他才十二岁,是不是早了些。”
    贾赦就摇头:“不过是童生试。他在国子监这么长时间了,要不是时先生压着,咱们又在孝里,那些人说前年就能试试。”
    邢夫人有更关心的问题:“那他是在京里参考,还是回金陵参考?”要是回金陵的话,不几日就得出发了。想想贾琮一个人在路上过年,怎么都心疼。
    这个问题贾赦也想过:“还是问他自己的意思。要是回金陵的话,我让贾蔷送他回去。你担心什么。”
    邢夫人却没有那么乐观,人家贾敬现在只守着贾蔷一个,看得也眼珠子一样,能让你大过年的把人支使出去?好在晚上大家说起来的时候,贾琮刚露出想回金陵应考的想法,就让贾琏给压下去了。
    “你读书倒读得迂起来了。整个国子监的生员,都在京中应考,偏你一个回祖籍,让人怎么想你?何况你又不是直接考进士,不过是个童生。”贾琏说得不以为然。
    贾赦也舍不得孩子一路奔波——这个时代交通不便,路上不周不备的,有了事情家里边援手也不及。就点头同意贾琏的说法。
    见贾琮还要说话,贾琏就拿出哥哥的款来教训他:“父母在不远游,这话你可是忘了?我知道你的心思,生怕人说你是借了家里的势。可你想想,若说借势,在金陵可有大过咱们家里的?到时人家真给你个案首,你接还是不接?”
    这话大近情理,童生试并不封卷,略有心的一打听就知道贾琮出身。只要贾琮不交白卷,在哪里名次也不会太低。见贾琮低了头,贾琏就劝他:“你有心上进是好的,可也不能为了自己上进,就父母亲人都不认了。我们是父亲的儿子,走到哪里都改不了这个。”
    “当日我刚当差的时候,何尝没有你这个想法?那时舅舅与外祖父就已经说过我,有势可借却不借,那是矫情不是清高。只要咱们本心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