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47(第 1 / 3 页)
到信陵的效率如此之高,竟然真赶在登基前,找到了这宝贝。
加上之前送进汾水的恐龙化石,两样惊世“祥瑞”,够不够他登上帝位呢?
梁峰的目光,从那华美的盘龙饕餮纹上挪开。阶下,已经无人敢站。群臣拜伏,甚至有人哽咽哭出声来。
“神器既出,天命于归。臣请陛下早登大宝,一统河山!”
称颂之声,瞬间响彻殿宇。
作者有话要说: 司母戊鼎似乎改叫后母戊鼎了?不过为了方便,还是写原称好惹=w=
第357章 登位(正文完)
想要登基,却也不是山呼万岁就能定下的。朝廷威信在于“礼”, 没有固定的仪式, 如何彰显正统?
也正因这一声声劝进, 登基大典进入了最后的筹备期。
“天子即位,当行圜丘之礼。”王裒声音不大, 但是语气坚定,毫不退让。
祭天,分为圜丘之祭和南郊之祭, 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国家祭礼。然而圜丘和南郊应分还是应合, 一直未有定论。东汉时, 尚只郊天,到了魏明帝时, 改做分祭。圜丘祭祀皇皇帝天, 配祀曹氏远祖虞舜;南郊则祭祀皇天之神, 配祀曹氏近祖曹操。可以说圜丘的规格要高于南郊。
而到了西晋, 武帝一改曹魏权制,把圜丘和郊天合二为一。自此后, 圜丘方泽不别立。
现在轮到梁峰即位, 是沿袭汉制、魏制还是晋制, 就成了首屈一指的问题。这样的大事, 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决定的, 因此朝中精熟典史的大臣,也纷纷进言。
王裒是梁峰称王后方才征辟的,虽然资历尚欠, 但是其人入朝,有着代表性的意义。他的父亲王仪死于司马昭刀下,因而不臣西晋,三徵七辟皆不就,隐世授书。其人至孝,博学多才,又名望极隆。几十年对司马氏不屑一顾,如今梁峰一招既至,可不是块金字招牌?
得梁峰重用,王裒也极为尽心尽力。治国他可能尚无经验,但是对于古礼研究,并不逊任何朝臣。
“陛下乃天授王命,自当先祭皇皇帝天。进天子位,随后进尊位。”王裒的理由极为充分,侃侃而言。
这话,也就扯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怎么登基?
梁峰的登基仪式,必然不同于其他皇帝。没有禅让,没有诏书,靠的只是“天命所归”四字。这样的情况,只在汉高祖时发生过一次。但是汉初五礼不全,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其他皇帝,或是在柩前继位,或是在太庙登基,随后
加上之前送进汾水的恐龙化石,两样惊世“祥瑞”,够不够他登上帝位呢?
梁峰的目光,从那华美的盘龙饕餮纹上挪开。阶下,已经无人敢站。群臣拜伏,甚至有人哽咽哭出声来。
“神器既出,天命于归。臣请陛下早登大宝,一统河山!”
称颂之声,瞬间响彻殿宇。
作者有话要说: 司母戊鼎似乎改叫后母戊鼎了?不过为了方便,还是写原称好惹=w=
第357章 登位(正文完)
想要登基,却也不是山呼万岁就能定下的。朝廷威信在于“礼”, 没有固定的仪式, 如何彰显正统?
也正因这一声声劝进, 登基大典进入了最后的筹备期。
“天子即位,当行圜丘之礼。”王裒声音不大, 但是语气坚定,毫不退让。
祭天,分为圜丘之祭和南郊之祭, 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国家祭礼。然而圜丘和南郊应分还是应合, 一直未有定论。东汉时, 尚只郊天,到了魏明帝时, 改做分祭。圜丘祭祀皇皇帝天, 配祀曹氏远祖虞舜;南郊则祭祀皇天之神, 配祀曹氏近祖曹操。可以说圜丘的规格要高于南郊。
而到了西晋, 武帝一改曹魏权制,把圜丘和郊天合二为一。自此后, 圜丘方泽不别立。
现在轮到梁峰即位, 是沿袭汉制、魏制还是晋制, 就成了首屈一指的问题。这样的大事, 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决定的, 因此朝中精熟典史的大臣,也纷纷进言。
王裒是梁峰称王后方才征辟的,虽然资历尚欠, 但是其人入朝,有着代表性的意义。他的父亲王仪死于司马昭刀下,因而不臣西晋,三徵七辟皆不就,隐世授书。其人至孝,博学多才,又名望极隆。几十年对司马氏不屑一顾,如今梁峰一招既至,可不是块金字招牌?
得梁峰重用,王裒也极为尽心尽力。治国他可能尚无经验,但是对于古礼研究,并不逊任何朝臣。
“陛下乃天授王命,自当先祭皇皇帝天。进天子位,随后进尊位。”王裒的理由极为充分,侃侃而言。
这话,也就扯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怎么登基?
梁峰的登基仪式,必然不同于其他皇帝。没有禅让,没有诏书,靠的只是“天命所归”四字。这样的情况,只在汉高祖时发生过一次。但是汉初五礼不全,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其他皇帝,或是在柩前继位,或是在太庙登基,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