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对照组后 第320节(第 3 / 4 页)
瑾刘律师介绍的朋友。
    李国安为人成熟稳重,办事能力也不错,叶未歇看过后觉得没问题,直接请了人当法律顾问,负责夏天服饰和未来百货的法律业务。
    李国安也是个负责的人,到了之后也不闲聊,很快将这两天的调查结果给叶未歇简单说了一遍。
    西雅是三十多年前成立的杂志,初始时是一家挂在某部门的国有单位,十年前改革开放后转为了个人私有。
    不过接手的人经营不善,十年里除了最初的三、四年能挣钱外,剩下六、七年都入不敷出,今年终于撑不下去,老板决定把杂志社处理掉。
    杂志社现在一共有十个人。
    除了社长外,还有一名主编和四名编辑校对,一名财务,一名发行和一位保安一位打扫的阿姨。
    “我找人去探过口风,”李律师道,“如果要收购,需要连同杂志社的员工一起。”
    叶未歇蹙了下眉,“所有人?”
    李律师点头,“除了社长。”
    那就是所有人了。
    叶未歇手里的笔在本子上点了点,道:“先约社长聊聊吧。”
    “老板想什么时候见?”李律师问。
    “越快越好,”
    “好的。我会尽快安排。”
    大概对方也想尽快处理掉,所以双方见面的时间很快确定下来,就在第二天下午的两点。
    而当晚叶未歇就拿到了余清和安排人给西雅杂志社做的资产评估。
    看完后,叶未歇有些疑惑,“资产这么少吗?”
    一通看下来,可以说除了刊号之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就连杂志社的房子都是租的,而离到期也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至于人,他这两天把最近一年的杂志翻了一遍。
    可以说,杂志没落不是没迹可寻,因为不管是选题,还是切入点都非常的落伍。
    如果是放在十多二十年前,完全没问题,但现在已经是九十年代,所有人都在展望未来往前走,杂志的内容却像是被淘汰的旧家具。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一点从杂志的销量就可以看出来,每个月只有一、两万册,能撑到现在已经不容易。
    叶未歇看着都有点同情西雅杂志社的社长了。
    “人员调查呢?”叶未歇一边把资料收起来一边问道,“还没查完吗?”
    在得知买下杂志社的条件是员工也要包括在内后,他就拜托余清和找人去了解一下那几位员工的品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