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第 1 / 2 页)
    “嗯。”
    《燃灯者》,讲的是点灯传艺的故事,年轻的赵越胜,在迷茫之际受老师周辅成诸多教导,最后也继承了周先生的精神,走在了燃灯守夜的路上。
    四月的风略过树梢,吹向湖面。
    陈知遇看着苏南,目光灼灼。
    哪怕他如困兽,每行一步都如蛛丝结网,仍然自私地希望:
    “我挂在院长名下,有一个协带博士生的名额……苏南,来崇大读博。”
    ——把你放在我一直能看见的地方。
    ·
    ·
    ·
    【说明】
    前面考虑不周,有点仓促,算来算去年龄上勉强能圆得通,但是为了更科学一点,把杨洛的年龄设定和陈老师读书时间稍微改了一下,分别都在第9章和本章。
    给大家概括一下:
    1、陈老师16岁上的大学,20岁本科毕业时gap了一年,然后21岁跨专业去学了传播,24岁传播学硕士毕业。
    2、杨洛比陈老师大3岁,18岁读本科,去世时在读研一,23岁。
    第15章 (15)初夏
    那种无法跋涉的寒冷,总让深情的人错足。
    ——简媜《水问》
    苏南一愣神,“您……您不是说过,我对学问毫无敬畏之心。”
    陈知遇轻哼一声,“不是跟你道过歉了?”
    苏南自知可能辩不过他,沉默下去。
    陈知遇避重就轻:“考虑看看吧,你也不是那么不适合做学问,起码有一股子驴劲儿。”
    “可我很笨,我以前看一本书,书里说有一种学者,如果一把钥匙掉在地上,他会把整片地打上格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去找。虽然最后能找到,可这办法也没效率了……做思想史研究的,需要的是您这样锐利的思维。”
    “就这?”陈知遇语气有些淡,“那你可说服不了我,崇大图书馆一屋子故纸堆,等你去打格子。”
    苏南仍是沉默。
    她想靠近,又知这一种情绪有去无回。
    在他身边,再待上三年两年,又能怎样呢?
    现实引力太重,由不得她做梦。
    陈知遇目光落在她脸上,“来崇大,我会帮你。”
    他神情严肃,好像这一次的“安排”再不是兴之所至,而是深思熟虑过的。
    鲜少听他拿这种语气说话,恍惚之间,几乎全面沦陷。
    到底心里还有道理性的声音嘶声呐喊,到最后,她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