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第 9 / 9 页)
,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6“讽”在古汉语中是“委婉地劝告、读诵、造谣”的意思。现代语中“嘲讽、讥讽”的意思应该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作者推测是出自龙生九子当中的第三子嘲风)
    【讽】的意思:
    1.讽,诵也——东汉·许慎《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2.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3.婉言微辞或指责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后汉书·李云传》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汉书·张衡传》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4.规劝
    而呤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
    5.又如:讽谏(用委婉的话来劝谏);讽诫(讽谏告诫);讽一劝百(辞赋之文,旨在讽谏,故因一事而起讽,以百事劝戒为终结)
    6.古书“讽” 通 “风”,《毛诗序》:“以风刺上”。“风” 即 “讽”义——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7.造谣,中伤,诽谤。“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晋书陈寿传》
    更┆多┆书┇籍:w oo 1 8 .v i p (W oo 1 8 . vi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