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第 2 / 6 页)
作葛根粉了。
把乔知舒高兴的夜里不知道怎么拱人好了,就是睡不着,就是觉得太高兴了,他太喜欢孙家了。
有了这个铺垫,盛尧说出乔知舒想做发糕的时候,孙家极力支持和鼓励,肥肉管够,放手做就是!
**
于是第三日,乔知舒进了孙家厨房,尝试制作发糕。
盛尧则跟着小舅去采冬茶了。
舅娘陶氏也在厨房,她在切干枣碎,一边看着小不点两只手搓揉肥肉,也就是猪板油。
她好奇发问:乔儿啊,发糕是跟谁学的呢?
乔知舒站在小板凳上,锅底有余温,他借着这个余温两手搓揉绵软滑腻的肥肉。
蒸糕跟姐姐学的,发糕听哥哥说的。乔知舒老老实实回答,给盛雪帮忙所以有了一些启发,然后盛尧见多识广,给他说了一下听来的发糕做法,他自己结合了一下。
猪板油被揉成米粒油,再倒白糖进去继续揉,糖揉化了最后加酒糟。
这时候的江南人常用酒酿来发酵面粉。
看到这里,陶氏相信乔知舒是真的能做发糕了,她先表示惊讶:你这孩子,还知道用酒糟发面,行了,剩下的怎么做你说就是,舅娘来揉,舅娘力气大。
乔知舒让舅娘把事先磨好的米粉倒入锅内,一起和成面糊。陶氏动作麻利,迅速和好了面糊,和乔知舒一起给蒸笼铺粽叶,粽叶也是农家人每年都会收集的。
铺好粽叶,倒入浅浅一层面糊,再让它自己饧发半个时辰,从一层底发到满满一蒸笼,蒸熟之后就得到了白白胖胖,松松软软的发糕了。
乔知舒做的或许不是正宗的龙游发糕,但是吃起来真如盛尧说的糯而不粘,甜而不腻。
第一个品尝的是孙老太太,她是地道的江南女子,读过一些书,听过不少故事。她说:这发糕用我们江南话来念,叫福糕,所以有一种说法,这糕发的好,家就能发,我们老孙家有福咯。
舅娘陶氏爱夸孩子,乔儿是带福之人。
乔知舒端着碗发糕,腰间挎着小竹篓,快乐地像林中的鸟儿,他奔出院子顺着山路往下跑,一口气跑到茶田,大声呼唤:哥哥!
盛尧顶着秋天的太阳,弯腰采茶,听到叫声起身冲小家伙招了招手。
等乔知舒走到面前了,他看着递来的碗,碗里的发糕色泽晶亮如玉,切面孔细如针,粽叶清香扑鼻。
这是什么?盛尧明知故问。
乔知舒腼腆一笑,答非所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乔知舒高兴的夜里不知道怎么拱人好了,就是睡不着,就是觉得太高兴了,他太喜欢孙家了。
有了这个铺垫,盛尧说出乔知舒想做发糕的时候,孙家极力支持和鼓励,肥肉管够,放手做就是!
**
于是第三日,乔知舒进了孙家厨房,尝试制作发糕。
盛尧则跟着小舅去采冬茶了。
舅娘陶氏也在厨房,她在切干枣碎,一边看着小不点两只手搓揉肥肉,也就是猪板油。
她好奇发问:乔儿啊,发糕是跟谁学的呢?
乔知舒站在小板凳上,锅底有余温,他借着这个余温两手搓揉绵软滑腻的肥肉。
蒸糕跟姐姐学的,发糕听哥哥说的。乔知舒老老实实回答,给盛雪帮忙所以有了一些启发,然后盛尧见多识广,给他说了一下听来的发糕做法,他自己结合了一下。
猪板油被揉成米粒油,再倒白糖进去继续揉,糖揉化了最后加酒糟。
这时候的江南人常用酒酿来发酵面粉。
看到这里,陶氏相信乔知舒是真的能做发糕了,她先表示惊讶:你这孩子,还知道用酒糟发面,行了,剩下的怎么做你说就是,舅娘来揉,舅娘力气大。
乔知舒让舅娘把事先磨好的米粉倒入锅内,一起和成面糊。陶氏动作麻利,迅速和好了面糊,和乔知舒一起给蒸笼铺粽叶,粽叶也是农家人每年都会收集的。
铺好粽叶,倒入浅浅一层面糊,再让它自己饧发半个时辰,从一层底发到满满一蒸笼,蒸熟之后就得到了白白胖胖,松松软软的发糕了。
乔知舒做的或许不是正宗的龙游发糕,但是吃起来真如盛尧说的糯而不粘,甜而不腻。
第一个品尝的是孙老太太,她是地道的江南女子,读过一些书,听过不少故事。她说:这发糕用我们江南话来念,叫福糕,所以有一种说法,这糕发的好,家就能发,我们老孙家有福咯。
舅娘陶氏爱夸孩子,乔儿是带福之人。
乔知舒端着碗发糕,腰间挎着小竹篓,快乐地像林中的鸟儿,他奔出院子顺着山路往下跑,一口气跑到茶田,大声呼唤:哥哥!
盛尧顶着秋天的太阳,弯腰采茶,听到叫声起身冲小家伙招了招手。
等乔知舒走到面前了,他看着递来的碗,碗里的发糕色泽晶亮如玉,切面孔细如针,粽叶清香扑鼻。
这是什么?盛尧明知故问。
乔知舒腼腆一笑,答非所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