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2(第 3 / 3 页)

    这不过是他的托词而已。
    来省城进货时,他跟闺女说,地方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浪费现象。
    城里还好,虽然搞起了食堂,可有口粮限额。
    可乡里就不同了。
    入了公社之后,各村各户都是欢欣鼓舞,奔着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而去的。
    无论是公社还是大队,都是大手大脚的,把勤简节约抛到了脑后。
    有些上了年纪的农户,觉得这么个吃法不妥。
    可哪敢开口?
    任谁都不想戴上“落后分子”的大帽子吧?
    可这么吃下去,又能吃多久呢?
    志和结婚之后,就不再吃食堂了。
    那个江红英本想省事,继续吃大伙。可志和说,“咱还是把口粮领回家吧?”江
    红英就问,“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做饭?”
    见志和一再坚持,说他学着做,才勉强答应下来。
    具体原因,他不好明说。
    姐姐早就提醒过了,说如果现在不领,以后怕是想领都领不回来了。
    到时候,饿肚子可是免不了的。
    *
    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外界一片喧嚣。
    唯有部队上还保持着几分冷静。
    抒文说,军区那边在想办法改善伙食问题。
    本着“自力更生,减轻地方负担”的原则,从军区到基层连队,都搞起了畜牧养
    殖业。有条件的就种菜养猪喂鸡,没条件的就垦荒扩种一些经济作物。现在连队
    里,都有种菜班和养猪班,专门负责后勤工作。基层单位的伙食,也有所好转。
    徐甜甜听了,咧了咧嘴。
    她记得部队上的这种光荣传统,
    延续了很多年。
    直到八十年代末期,还有战士参军入伍之后,就呆在后勤上,学养殖、学种
    菜。等到退伍之后,还靠这门技术发家致富,成了“万元户”。
    那可真是光荣的退伍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