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7(第 3 / 3 页)
河道里,都架起了一排排的水车。
    大喇叭里天天吆喝着,要大干快上,实现新的飞跃。
    青沙河上,也开始建大桥,修大闸。
    这个是由县里组织的,各个公社都调集了人员轮番上阵。每天从早晨干到夜
    晚,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村子里,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被集中起来,编成了战队上了堤坝。
    吃饭都在工地上,可谓披星戴月。
    由于劳动强度大,到了晚上还不歇工。时间一长,就有人受不了了。有开小差
    跑回来的,就被村干部揪了回去。除了一些积极分子,抱怨的也不少。
    可广播里说,这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早日进入共产主义。
    现在苦一点,累一点,进入共产主义就享福了。
    看到这些,徐甜甜感慨颇多。
    解放前,农村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要靠天吃饭。
    遇到风调雨顺,那就是个好年景,能多收点粮食。可遇到旱灾水灾虫灾,就只
    能认命。年景不好,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
    可解放后,就不同了。
    以大队为单位,各村都修了水渠,挖了沟,搞起了农田水利灌溉。
    这样,收成也有了保证。
    以一九五七年为例,这是人民公社成立后的第一年。
    广大农村开始集体耕种,集体灌溉,外加上农具的集中使用,使得全国各地都
    取得了好收成。
    工农业生产也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看到这样的成绩,不少人开始头脑发热。
    想在“第二个五年”翻一番,还喊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
    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
    可这一阵“反右”反的,没人敢再开口说话。
    最后上传下导,就兴起了一股“浮夸风”。
    秋收之后,各地就放起了卫星,为来年“夏收”造数据。各省都是比着来的,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