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观察笔记 第136节(第 4 / 5 页)

    “因为不想输于同窗。”
    张洛垂下头,“你当邓瑛是仕途中人?”
    杨伦沉默了一阵,反问道:“张副使,你因何而疑。”
    张洛喉结一动,直声应杨伦道:“因杨邓二人。”
    他说完这五个字,即于马上拱手,“告辞。”
    说罢扬鞭打马,绝尘而去。
    户部衙前草木青黄,石阶从湿滑。
    杨伦撩袍朝门内走,思及“杨邓二人”,又看了一眼萧雯送来的衣物,觉得颇有些意味。
    无论朝局多复杂,衣服总要换,饭总要吃。
    杨婉大多时候都像萧雯一样,盯着邓瑛那方陋室里的吃喝,关注他贴身的衣物和鞋袜,但她行为背后的意义,又与萧雯不一样,她并不是沉溺于日常的生活细节,她在饮食起居在之中渗透着邓瑛与杨伦都无法说明白,却可以自然感知到的人文性。
    她告诉邓瑛,她看书做事的时候,要泡一杯有味道的水,要吃“每日坚果”,她睡觉前一定要用热水好好泡脚。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像已经活过头的人,转身向活得不那么开心的人说,“你看,我们是这样生活的,你要不要也试试。”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并不自认优越。
    相反,她将现代的各种观念和主义,以及她自己的身体,通通沉放于邓瑛微贱的命运之中,于内护着他的心,于外护着他的皮,和他一起挣扎,即便遍体鳞伤,也能在他的病床前,冲着他说,“邓小瑛你尽管作死,有我呢。”
    “杨邓二人”,放在历史文本研究当中来说,本就是一个不能拆开的词。
    可惜张洛只说了这一遍,并没有将它落到纸上。
    如若杨婉能在六百年后的文献里读到“杨邓二人”这一组词,定会错愕踟蹰。
    不过,到也无需为此可惜。
    虽然杨婉尚不自知,她回六百年后看邓瑛的这件事情,给这段残忍血腥的历史,带来了多少改变,但她逐渐在贞宁年间活出了一个现代人的人生勇气和生活态度。
    邓瑛去青天观了,她就坐在承乾宫里剥坚果,搭配果脯。配好了以后一分为二,一半给托陈桦给邓瑛带去,一半留给易琅。
    为了给君父祈福,易琅减少了饮食,一日只一饭,衣不解带地在养心殿侍疾,每次回来的时候,眼睛都是青的,什么也不愿意多说,只管靠在杨婉的身边沉默。杨婉捧坚果给他,他就拿起来吃。
    “殿下很累吗?”
    易琅摇了摇头,抬头看着杨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