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骑兵逸逃,步兵劳追(第 1 / 3 页)
    古代兵法多矣。
    在后世,最耳熟能详的,一个是春秋时孙武所箸的孙子兵法,另一个,是孙膑所箸的孙膑兵法。
    孙膑,又称兵家亚圣。
    后世之人,纵没读过孙膑的兵书,但是,三十六计多少还能说出来几个计策的。
    什么美人计啊,什么过河拆桥啊,什么借刀杀人之类的。
    可是,三十六计道理是哪三十六计呢。
    按功能,孙膑把三十六计划分了数个部分。
    第一套〖胜战计〗
    胜战计第一计为,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何为瞒天过海。
    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那么,这瞒天过海一计,历史上,
    有无典型战例呢。
    有的。
    答案是,在隋唐之时,历史上,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所以,历史上,此计有发挥效用的时候。
    若防备此计策,其实也简单。
    就如曹操所言,就怕他十假一真,防不胜防。
    所以,应对敌人的瞒天过海之计,我军当严谨以对,管他如何用假象迷惑我军,我军都打起十二分精神。
    只要我等足够谨慎,就不会被敌军所趁。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此计,在历史上的使用案例可谓多不胜数。
    围魏救赵一计,其原本的出处典故是来自战国之时,魏赵之争。
    其时,魏国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