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战争中的心理学(第 2 / 3 页)
   还有,若从战术层面来解读半渡而击,其实也可以。
    这就射击到了兵器技术的问题了。
    在冷兵器时代,远程武器的射程有限,哪怕是床弩之类的重型军器,遇到长江黄河之类的大河,根本无法做到让箭矢射到河那岸去。
    所以,河半渡时,方可击之。
    攻击提过提的太早,完全是浪费箭支。
    在十八十九世纪,英夷的火枪手横扫天下,线绳枪时代,排队枪毙的战术,要求不能随意开火,当敌军进入射程之后再开火。
    在冷兵器时代,能把敌军放进射程之后再射击的弓弩手,其素质,也相当的高了。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通过盐碱池沼地带,一定要赶快离去,不要停留;若在此地与敌人遭遇,则需依傍水草、背靠林木而居,这是在盐碱池沼地带处军的一般方法原则。在开阔平原地区,亦须择无坎陷之地而居,将主要侧翼倚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处军的一般方法原则。掌握上述四种处军原则,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乃是黄帝之所以战胜周围部族酋长的原因所在。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而不喜欢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地,而避开阴暗之地;傍水草而居以便休养人马,背高依固而处以便军需物资供应。这样,军中疫病不生,必胜才有保证。如遇丘陵堤防,一定要据其南面朝阳之处,而将主要侧翼倚托于它。根据上述原则处军之所以对军队有利,都是由于能充分发挥地理条件的辅助作用所致。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上游下雨,水沫流至,要想涉渡,就需等到水势稳定以后。
    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大凡要通过"天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与"天隙"这"六豁"之地,必须尽快离去,不要接近。我军要远离它,而让敌人靠近它;我军要面向它,而让敌人背靠它。
    军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驻军附近若有山险水阻、坑坎沼泽、芦苇丛生、林木茂密、草树蒙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