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三三军制(第 2 / 3 页)
而已,多了就指挥不过来了。
    当时,刘备和关羽都认可李孟羲对军制的革新,所以,现下李孟羲把后续的军制一股脑全完善之后,刘备和关羽无太大异议。
    虽说,李孟羲所说的军制跟汉之军制大不相同,依刘备和关羽两人对李孟羲的认可和信任,足以让两人接受李孟羲的新军制。
    到目前为止,李孟羲没有没有做错过任何一个决定,是任何一个。
    军制,延伸到最后,才是将军。
    也就是,没有其他牙门将之类的低级将军了。
    刘备和关羽还算认可李孟羲制定出的新军制,唯有一点,刘备觉得团长这个称为不好听,听着跟民团一样。
    关羽也觉不好听。
    竟然是这样。
    那就再想别的合适的称谓吧。
    想来想去,也没想到合适的。
    便只好暂设团长。
    也就是说,关羽部八百余战兵,可分成三个营不到,关羽大致有一个不满编团的兵力。
    按规定,应该称呼关羽为团长对吧。
    李孟羲觉得,关羽应该不喜欢别人叫他团长,关羽更喜欢别个称呼其为将军。
    此事到底也算个问题,军中称谓应该有严格规定的。
    是团长,就得叫团长。
    按李孟羲的军制,只有统两万余人,才称为将军,将军一词,变得尊贵无比。
    汉代军制对李孟羲来说,各种陌生和有隔阂。
    就比如,百夫长之上的,竟然是牙门将,士兵称呼牙门将,肯定是称呼将军。
    再往上,再高一级的军官,还是裨将或者什么的,普通士兵还是称呼将军。
    那要是,有人拉住一个士兵,问,“你们将军呢?”
    这时,士兵就不知道,是找牙门将,还是找裨将军。
    现代军制,比古代军制高效和科学的地方,这里就是其一。
    各级军官,称谓分明,不存在歧义的情况。
    李孟羲很想跟关羽刘备说,让其严格称谓,军力未达到两万人以前,不称将军。这样比较好。
    早点培养出习惯,也省事了。
    但是,李孟羲不太敢跟关羽说。
    于是,李孟羲就偷偷看了关羽一眼,又看了一眼,就是不太敢提。
    李孟羲这个小动作,刘备又注意到了。
    “孟羲,你有事便说嘛!”刘备笑着。
    关羽把目光也看过来了。
    李孟羲还是犹豫。
    “有事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