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可教学之用的偏厢车(第 2 / 3 页)
部电影,秦军攻城,城中赵国人在箭雨中写字,镜头就是,身着红衣的赵国人,手拿芦苇杆,在铺平的沙子上写字。
    可以照搬之。
    让木工营,做一些小小的盛放沙子的方木盘,木盘不用太大,对小朋友来说,大了不好用,小了不能放在膝盖上,也不好用。
    大致,应该四十公分长左右的木盘就可以了。
    盛沙的木盘深浅的话,应该一个指节,两三厘米深就够了。
    然后,应该还给每个小朋友配发一块“橡皮”,即,写完字,用来把沙子上的字迹抹平的木板。
    如此,有笔,有沙盘,有抹平沙子的工具,写字的工具齐全了。
    李孟羲看了一眼本来只二十来个的小朋友,然后被各自的家长塞过来,最后所有小朋友都挤过来,乌泱泱一大片小朋友。
    李孟羲自感力有所不能及。
    虽然上过学,上学的时间还不短,但是,李孟羲没有学过如何去教学。
    小孩子百十多人,哪怕再好的老师,精力有限,也没办法教这么多人的。
    分开教?
    先不说把小孩子们分开,管理好不好管理,家长们又愿不愿意听,再说,现在是行军,能教小朋友的时间,就傍晚扎营到晚上这会儿,时间顶多不到一个时辰。
    每天只有这么点时间,本来就少,再轮换着来教,小朋友四五天才学一个字,李孟羲觉得,太慢。
    又或者,只教部分小孩子,其他人不教了?
    当李孟羲一眼看过去,看着周围围的水泄不通的大人们,大人们都是一脸的敬佩,和希望李孟羲多教教自家孩子,大人们满脸希冀,并且后边来的大人们,想偷偷把后边自己的孩子,往前边放一点。
    总有一些孩子怯场,不敢往前挤,这时,大人的巴掌噼里啪啦的就下去了。
    见此种种,哪里忍心只教一部分人,而弃其他孩子于不顾。
    所有人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既然一个人力有未逮,那就,找足够的教书先生。
    军中不会缺识字的人。
    玩笑呢,万余的人大军,如果连一百个识字的人都找不出来,那汉代识字率尚不到百分之一。
    在纸张发明的国度,拥有着古代最高的识字率,显然识字率不会低到百分之一那么少。
    军中要找教书先生,不是问题。
    打定主意,就按二十个小孩子一个老师,百余小朋友,还需要老师十几个。
    除了师资力量,让李孟羲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