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军在外,首忌张飞(第 2 / 3 页)
,我把所议一一记下。”李孟羲拿出了笔,拿出了墨,从车后翻出了一卷布。
    大军采买,应当归属后勤部分。
    于是,李孟羲便抻开布卷,接着昨日写下的采买注意事项后面,继续写到。
    【行军采买细则之二。
    路遇乡人,交涉要则有三。
    一者,遇乡人立驻马道中,勿使乡人惧我。
    二者,使和善健谈之士,下马步趋上前交涉。
    三者,交涉将毕,先拿钱予乡人,而后,问询是否可带往方圆村落以成交易。
    如此三法并施,交涉可成。
    大军行军在外,沿途补给,或为常态。
    我军就外补给,不单为商事,更涉外交。
    外交第一当以不起冲突为要。我军至城下问询,城上之人或有敌意,若事不可为,可一走了之。
    亦可礼数周全,稍恳请之,若再不成,可去。若城头骂我,禁回骂之,以免滋生事端。
    外交之人才,以隐忍性沉稳,喜怒不形于色之人为优。】
    这些写完,最后,李孟羲在最后补充了一句,【行军采买,当万分谨慎,不可交于张三将军。】
    算是写完了。
    但这时,刘备提起还有一点。
    刘备说,若日后大军沿途采买,我军带钱财至城下,城头士卒得知我军来意,无法自己做主,必要回禀上官才能回复。
    刘备问,人心不测,不知城中主官,是愿意卖粮于我,还是不愿,亦或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因此迟迟未有回信。
    我军未知城中主官意图,那该在城下等待多久。
    刘备越来越“难缠”了,说刘备难缠,不是贬义,而是刘备不知怎么搞的,可能被李孟羲影响了,开始从稀奇古怪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李孟羲皱眉思索很久。
    “城有大小,城头士卒知我来意,再去回禀上官。
    若是乘马离去,半刻便足够一个来回。
    纵是步行,一刻,也足够一个来回。
    若一刻过去,可再问城头之卒,可有回信。
    城头之卒若说无有回信,便可再等。
    再一刻后,再问。
    三刻之久,足够城中主官得晓消息,是卖粮或是不卖粮,此时应已思虑成熟,应有答复通传于我知晓。
    而三刻之久,若无答复,此时便可料到,城中主官,正游移不定,迟迟难下决断。
    彼即无意卖粮于我,我军再待许久,或许,其迫于我大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