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原来还是外交(第 1 / 3 页)
    刘备买到了剪刀,买到了墨块,回来之后,立刻就拿给李孟羲。
    李孟羲得了墨,很开心。
    有剪刀。
    还有针线。
    李孟羲唯一的一把剪刀,给妇人们拿去用了,妇人们需要缝补东西,不能离了剪刀。
    有了剪刀,就意味着,编了半拉的扎甲,可以继续往下编了。
    刘备把东西送来之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谈到了上午遇到的事。
    刘备说,让游骑前去,要是遇到村落,按李孟羲说的方法还好,游骑多立旗帜,少举刀枪,且可使两骑前去交涉,另两骑在后戒备。
    李孟羲想到的交涉方法已经很规范了。
    但是,李孟羲只想到了遇到村落的情况,而未忽略了在半路遇到乡人的情况。
    遇村再去交涉,跟半路遇到个人再上前交涉,这是两回事。
    游骑们并不都是口舌伶俐之人,也并不都是太通晓礼数之人,厮杀汉说话直来直去,往往少了点礼数。
    刘备有感于此,于是就想着跟李孟羲商量一下,看李孟羲能不能想出什么好主意,就像若是遇到村落,交涉的次序如何,约守成法,让士卒们依例遵守。
    看李孟羲能不能像前边那样,再想想路遇乡人,骑兵上前交涉的流程应该如何。
    刘备也太看的起李孟羲了,他这一问,把李孟羲都问懵逼了。
    我咋知道半路遇到了个人,该怎么交涉,李孟羲心里只嘀咕。
    这玩意儿得靠情商的好嘛。
    就算一样的交涉流程,偏偏就有些人,很有亲和力,上去三两句就能交涉成功。
    而有些人呢,哪怕他是满脸堆笑呢,你一看就觉得不喜欢,害怕他,这能交涉成功才怪了呢。
    因此,刘备问,若路遇乡人,士卒如何交涉才好。
    李孟羲语滞半天,问刘备。
    “那依玄德公看,该如何交涉?”李孟羲把问题反丢给了刘备。
    刘备在马上,沉思片刻。
    “路人半途遇我,我游骑数骑,路人见之,必有惊慌。
    故,首要之举,当安其心。
    可使一人下马,徒步迎上问询,余者,停留在后,不使乡民惊慌。
    而后,及交涉,需择一面目和善之人,温声细语,礼数周全,细细说明来意。
    再后,先把钱放于乡人之手,再问,是否可带我去方圆村落采买。
    如此,乡人得我钱财,一者,不想舍财,二者,见我只一骑下马徒步而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