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节(第 4 / 5 页)
自从郑玄大师到河北后,青兖士人实力骤增,在朝中有以蔡邕、张邈、孔融为首的大儒,在州郡有以臧霸、祢衡为首的名士,在朝野内外更有郑玄、伏完这样的当世鸿儒,青兖士人因此轻轻松松地控制了朝政。
四年前的长安兵谏,就是以北疆系为首的朝堂势力联手合作,重创了青兖士人,把青兖系的势力赶出了朝堂。
但青兖士人的力量依旧很庞大,尤其这次骠骑大将军赵云主掌国事后,青兖士人纷纷再入朝堂,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郑玄大师去世后,青兖士人的最大支撑就是不其侯伏完。
“伏氏学”承继四百多年,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一直保持着正统的儒学精髓。
伏氏学起于伏胜。伏胜长寿,死于孝文皇帝三年(公元前11年),享年99岁,弟子数千之众。
孝文皇帝当年为求《尚书》,曾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尚书》,传世至今。
伏胜撰有《尚书大传》,是经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
伏氏经学远远早于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孝武皇帝独尊儒术后,伏氏经学虽然为了仕途不得不研习谶纬,但并不屈从于董仲舒的新儒术,依旧牢牢固守着自己的正统儒学地位。
因此当扬雄鼓吹儒学改良,复兴正统儒学时,伏家极力支持,摇旗呐喊。
当刘向、刘歆父子推出古文经学的时候,伏家也毫不犹豫地予以支持。
当伏湛出任光武皇帝尚书令受命重修旧制的时候,伏家也不失时机地提议设立古文经学博士,试图改良儒学。
伏氏学一直想复兴正统儒学,这是伏家历代儒士的最大心愿。所以当伏完听说张燕、襄楷、许劭等人正在晋阳清谈援道入儒之事时,立即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复兴正统儒学的机会,所以他当即让自己的儿子伏典日夜兼程赶到晋阳,参加了悬瓮山这场即将震动天下的论辩。
让他惊喜的是,伏典离开长安不久,长公主的书信就到了。他因此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开长安,可以在不对长安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参加
“援道入儒”的商讨。这两天他和襄楷、许劭、王剪、王真等道儒两家大师在悬瓮山仔细谈了一次,基本上认同两家大师提出的
“取道家之长补经学之短,复兴正统儒学,重建道家学说”的主张。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正统儒学复兴后,就是新儒学,就要和当今的新经学和今、古文经学三家学派,以及大有东山再起之势的道家学派产生激烈冲突,
四年前的长安兵谏,就是以北疆系为首的朝堂势力联手合作,重创了青兖士人,把青兖系的势力赶出了朝堂。
但青兖士人的力量依旧很庞大,尤其这次骠骑大将军赵云主掌国事后,青兖士人纷纷再入朝堂,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郑玄大师去世后,青兖士人的最大支撑就是不其侯伏完。
“伏氏学”承继四百多年,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一直保持着正统的儒学精髓。
伏氏学起于伏胜。伏胜长寿,死于孝文皇帝三年(公元前11年),享年99岁,弟子数千之众。
孝文皇帝当年为求《尚书》,曾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尚书》,传世至今。
伏胜撰有《尚书大传》,是经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
伏氏经学远远早于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孝武皇帝独尊儒术后,伏氏经学虽然为了仕途不得不研习谶纬,但并不屈从于董仲舒的新儒术,依旧牢牢固守着自己的正统儒学地位。
因此当扬雄鼓吹儒学改良,复兴正统儒学时,伏家极力支持,摇旗呐喊。
当刘向、刘歆父子推出古文经学的时候,伏家也毫不犹豫地予以支持。
当伏湛出任光武皇帝尚书令受命重修旧制的时候,伏家也不失时机地提议设立古文经学博士,试图改良儒学。
伏氏学一直想复兴正统儒学,这是伏家历代儒士的最大心愿。所以当伏完听说张燕、襄楷、许劭等人正在晋阳清谈援道入儒之事时,立即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复兴正统儒学的机会,所以他当即让自己的儿子伏典日夜兼程赶到晋阳,参加了悬瓮山这场即将震动天下的论辩。
让他惊喜的是,伏典离开长安不久,长公主的书信就到了。他因此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开长安,可以在不对长安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参加
“援道入儒”的商讨。这两天他和襄楷、许劭、王剪、王真等道儒两家大师在悬瓮山仔细谈了一次,基本上认同两家大师提出的
“取道家之长补经学之短,复兴正统儒学,重建道家学说”的主张。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正统儒学复兴后,就是新儒学,就要和当今的新经学和今、古文经学三家学派,以及大有东山再起之势的道家学派产生激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