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五十节(第 4 / 7 页)
了就是乡评,不过一个是朝廷的乡评,一个是地方私家的乡评而已。通过这个制度,把地方私家的乡评转化为朝廷的乡评,这是个创举。首先它缓和了我们和地方大儒名士的矛盾,其次朝廷完全控制了选拔权,剥夺了地方乡评对朝廷选拔权的威胁,其三,它打击了大儒名士的清议,有利于社稷的稳定。大家还记得许劭、许靖两位大人早年主持的月旦评吧,这个月旦评不仅仅品评儒士,还评论时事,抨击朝政,它的权威性一度对天子和朝廷的威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朝廷不需要月旦评,朝廷更不希望天下各地的儒士们聚在一起议论朝政,影响朝廷的决策,损害天子和朝廷的威仪,所以,各地乡评对于朝廷来说弊大于利,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这个九品中正制。”
李玮的这句话提醒了长公主和徐荣等人。
当年因为党锢,乡评成风,对社稷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朝廷不得不出面干涉,甚至下旨取缔了天下所有的乡评。现在大汉中兴初期,朝廷需要各地大儒名士们举荐人才,所以乡评早已蔚然成风,其中蕴含的隐患非常大。
“殿下,诸位大人……”李玮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继续说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是举荐人才,是给朝廷挑选人才。无论你被中正大员品评为几品,你都不过是拥有了入仕为官的资格而已,它不过是选拔制度的一部分,它只拥有选拔权的一部分。察举制则不是这样,凡被举孝廉、举茂才(其对象是在任官吏)的儒士,就算正式进入仕途了,做官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种考察人才的制度。中正大员对儒士予以品评后,其品状是朝廷授官的主要依据,它并不直接官人,任命权归朝廷。儒士经品评后仍需要经过各种仕途方能为官,从目前来看,这包括直接入仕,察举秀孝,州郡县佐吏积功升迁入仕,太学诸生考试入仕,公府掾属升迁入仕等等。由此可见中正并非仕途。”
“朝廷如果实施了九品中正制,那么,朝廷每个官员的职位都要规定任职者的人才品级资格,就是官品。任何人要想做官,都要有资品,否则就没有入仕的资格。但从目前朝廷的选拔制度来看,资品的获得仅靠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评一种,显然是不够的,也无法满足朝廷对人才的需要。”
“我们还可以继续实施察举制,举茂才,举孝廉,举贤良方正。这些人的优劣评判及其资品授予,并不是由中正作出,而是由主持察举的各级官府决定。”
“试经制度实行几百年了。效果很好,不能废弃。太学诸生,各地大学堂诸生,都可以
“朝廷不需要月旦评,朝廷更不希望天下各地的儒士们聚在一起议论朝政,影响朝廷的决策,损害天子和朝廷的威仪,所以,各地乡评对于朝廷来说弊大于利,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这个九品中正制。”
李玮的这句话提醒了长公主和徐荣等人。
当年因为党锢,乡评成风,对社稷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朝廷不得不出面干涉,甚至下旨取缔了天下所有的乡评。现在大汉中兴初期,朝廷需要各地大儒名士们举荐人才,所以乡评早已蔚然成风,其中蕴含的隐患非常大。
“殿下,诸位大人……”李玮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继续说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是举荐人才,是给朝廷挑选人才。无论你被中正大员品评为几品,你都不过是拥有了入仕为官的资格而已,它不过是选拔制度的一部分,它只拥有选拔权的一部分。察举制则不是这样,凡被举孝廉、举茂才(其对象是在任官吏)的儒士,就算正式进入仕途了,做官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种考察人才的制度。中正大员对儒士予以品评后,其品状是朝廷授官的主要依据,它并不直接官人,任命权归朝廷。儒士经品评后仍需要经过各种仕途方能为官,从目前来看,这包括直接入仕,察举秀孝,州郡县佐吏积功升迁入仕,太学诸生考试入仕,公府掾属升迁入仕等等。由此可见中正并非仕途。”
“朝廷如果实施了九品中正制,那么,朝廷每个官员的职位都要规定任职者的人才品级资格,就是官品。任何人要想做官,都要有资品,否则就没有入仕的资格。但从目前朝廷的选拔制度来看,资品的获得仅靠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评一种,显然是不够的,也无法满足朝廷对人才的需要。”
“我们还可以继续实施察举制,举茂才,举孝廉,举贤良方正。这些人的优劣评判及其资品授予,并不是由中正作出,而是由主持察举的各级官府决定。”
“试经制度实行几百年了。效果很好,不能废弃。太学诸生,各地大学堂诸生,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