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七十二章 国产软件联盟(第 2 / 3 页)
好难叫座,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处于边奔跑边修补的状态,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是人力密集型、粗放式增长,赶上了平均10%以上的GDP增幅,才经营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但老板们对企业运营的认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更不用谈信息化水平。
    所以,市场需求看似旺盛,真正买单的却不多,价格要不上去。连BJ利玛在内的头部企业盈利状况都不乐观,甚至连年亏损,研发投入无力,更不用谈跟着其他喝汤的小弟们。
    此外,行业恶性竞争也让盈利前景雪上加霜,这一点在国产CAD软件上尤为突出。
    1997年,BJ举办了首届CAD应用工程博览会,国产CAD企业集体亮相,阵容之庞大让国内外眼前一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全国从事CAD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已达到300余家。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当时国人还普遍比较缺乏版权意识,面对四处泛滥的盗版国外软件,外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产工业软件本就微薄的利润失去了生存和成长的空间。
    当企业把自己的研发、生产捆绑在盗版软件,形成行业标准后,国产软件却面临兼容问题,纷纷被用户抛弃。此外,大量的生产数据也帮助外国软件不断进行优化,拉开了与国产软件的差距。
    微软在中国扩张时就用了这个思路,纵容盗版windows泛滥,利用格式兼容,把所有金山WPS的用户引流到了officeword上,成为了国产软件行业一大恨事。
    当时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了单打独斗很难赢外国软件这个问题,比如各自为战的国产CAD企业,就选择了产业联盟的方式,团结在一起对抗美国的AutoCAD。
    1996年,一个国产CAD软件产业联盟就喊出了“国产软件我们的旗帜,民族产业我们的目标”。
    到了2008年,几家头部CAD企业又搞了一次“国产CAD软件联盟”。
    但结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各家因为产品雷同、利益交叉、约束力太低、规范不明而无法拧成一股绳。
    面对国产软件无力对抗外企的现状,国内一些知名软件专家也提出“国外软件三分之一可用,三分之一修改后可用,三分之一不可用”的观点,希望国家能大力扶持国产工业软件。
    可惜,这件事孤掌难鸣,反被那些外国软件供应商和代理商打成了“闭关守旧的代表”。
    眼见自主研发难以出头,很多国内企业只能无奈选择给国外软件做代理,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