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三章 旧人重逢(第 17 / 18 页)
必恭让”,用在朱鹿和泥瓶巷陈平安身上,原本也是适用的。此外朱鹿若能为李宝瓶一路护道至大隋,顺便在山崖书院游学,于宝瓶洲,就是一桩不大不小的功德,将来三教祖师散道,等她重返青冥天下家乡,想必又有一份“报酬”,从天而降,总之白玉京绝不会让她白走一遭异乡天下。
    如果朱鹿的人生历程,能够按部就班走到这一步,原本可以成为一桩山上美谈。
    只是到手的机会,抓不住,那就只好“不谈”了,陆沉就假装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
    就像那灵宝城庞鼎的嫡传弟子,在白玉京最高处,当时年轻道官表现出一种无运自通的坚韧道心,反而让余斗和陆沉高看一眼。
    老龙城孙嘉树,错过了一桩等同于“整座老龙城”的财运,孙嘉树也未就此意志消沉,反而悟出一个“造命在天,立命在己”的可贵道理。
    林正诚也懒得与陆沉拐弯抹角,直接询问对方准备如何处置朱鹿。
    是就这么对朱鹿弃之不管,还是准备有朝一日带回青冥天下?
    陆沉答非所问,只说了一句含糊不清的言语。
    人生会有很多的结果,却没有任何一个如果。
    林正诚问道:“陆掌教就没打算告诉她真相?”
    陆沉摇摇头,“以后再说吧,现在道破真相,于事无补。事情一旦长远看,对错是非,好坏偏正,就都要一团浆糊了。”
    林正诚疑惑道:“既然朱鹿如此重要,陆掌教为何对她放任不管,眼睁睁看着朱鹿走向一条与预期不符的岔路?”
    当那封李宝箴寄给朱鹿的密信,是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
    既没有防患未然,陆沉在摆摊那些年里,与朱鹿从未有过交集,好似故意不去推敲朱鹿的心性,不去雕琢一块蒙尘璞玉,红烛镇那场风波,陆沉也没有任何亡羊补牢的举措。
    以陆沉的道法,不至于推算不到,只说朱鹿的习武一事,陆沉如果想要指点一番,当初朱鹿的武道前三境,就绝对不会走得那么磕磕碰碰。
    因为按照国师崔瀺的猜测,青冥天下的十大武学宗师,陆沉的某个分身,必然占据一席之地。
    “只是不符合贫道初衷的岔路,却可能是这一世朱鹿的正途,这种事,这个道理,又该怎么算?”
    陆沉笑道:“修道之人,来世上走几遭,开窍与否,归根结底,还是咎由自取,还需自求多福。”
    好像往前看一万年,都是必然。似乎往后看一万年,都是偶然。
    道理可以是年年一换的春联、福